在练字的过程中,你学习到了哪些书法的精髓?( 三 )


有的人写的字 , 尤其是草书 , 字形没问题 , 似乎也是中锋 , 但就是感觉软绵绵地趴在纸上 , 没有精神 。如果你看了他的书写过程就会明白 , 他一定是笔杆在前、笔头在后 , 拖着笔在纸上画出了字的形状而已 。
正确的书写方式应该是 , 笔头在前、笔杆略向后倾 , 以笔杆推动笔头前进 , 增加笔与纸的摩擦 , 将墨“杀”入纸中 , 这样写出的字才有力量 。
一件作品 , 尤其是行草书 , 虽然有一定原则 , 但创作时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 章法上只要自然率真 , 没有扭捏作态 , 就是好作品 。
有的人创作时刻意地大小间格 , 或刻意蘸水蘸墨制造浓淡干湿 , 失去了书法的书写性 。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三大行书” , 除了字好之外 , 更重要的是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
在书法中 , 字形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 思想和文化才是它的内涵 , 失去了文化的涵养 , 书法就只有干瘪的外形 , 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 。
更多文章 , 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 , 学到了哪些书法的精髓?先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 , 帮助大家认识清楚书法的精髓在哪里 。
说的是春秋时期 ,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 , 轮扁在堂下斫车轮 。他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 上堂来 , 问桓公:”请问 , 公所读的是什么啊“?桓公说:“圣贤之书” 。“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你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罢了” 。
齐桓公听他这么说 , 非常的不爽 。说道“我在读我的书 , 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来胡说八道 。给你一个辩解的机会 , 说得出理由来便罢 , 说不出来就咔嚓掉” 。
轮扁不慌不忙的说:“我一辈子制作车轮 , 轮轴都有制作的尺寸 。但是 , 按着它们的尺寸做出来 , 不是太紧 , 滞涩难以装进去 。便是太松容易滑脱不牢固 。要做到既牢固而又能顺畅的转动 , 共中的奥秘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该怎么做 , 却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清楚 。由此而知 , 古代圣贤的书 , 是糟粕罢了”
故事讲完了 。书法的精髓在哪里?相信大家对此会有切身的体会 。
开门见山:
1、握笔要“紧“ 。且灵活 , 以抽不出毛笔为佳 , 做到人、笔合二为一 , 这样的下笔笔画才刚劲有力、入木三分(当然需要长时间练习) 。举例:即墨籍甲骨文书法大家宋大海(笔名怪夫子) , 曾与国外大力士比掰手腕 , 对方竟甘拜下风 , 手劲可见一斑 。
2、中锋为主 。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 , 都以中锋为主 , 写出的字笔画饱满、苍劲有力、圆润 。中锋行笔自古被认为是书法用笔中“千古不易”的准则 , 《续书谱》中说:“常欲笔锋在画中 , 则左右皆无病也 。”
3、笔画转折处穿插衔接妥当 。这个要学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 , 浑然一体 , 这样写出的字就如同家具一样稳固 。穿插是楷书字法中内在结构的形式美之一 , 是一个字中左右、上下之间的笔划、偏旁、结构的相互穿插给人带来的美感 , 穿插之美与谦让之美的联系最密切 。如欧阳询的欧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