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超市促销不断,销售和利润却无法提高,怎么回事要怎么办?

【灵兽山】观点:经常做促销活动,一般会带来一定的客流增长,但也会降低商品毛利率 。促销的目的是引流后完成转化,增加连带购买的可能来提高客单价,如果能成为会员,还可以增加未来复购的几率 。当然最后还是要核算销售增加和利润降低后的综合效果 。
这个促销目的是最基本的,也是生鲜超市所希望达到的 。销售额无法提高如果是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那就是营销组织的问题,包括商品、定价和方案等,如果是多次促销周期仍没有提高,这就要更深层次地分析了,这可能需要重新做3C和STP评估了 。
利润无法提高首先是促销活动拉低了毛利率,而且促销成本无法被销售增加额消化 。另一个可能是生鲜超市在品类结构、经营模式和运营能力上的欠缺,导致了体系性盈利能力不强 。如果是这样就要从结构性问题着手 。
这是生鲜超市的基本面,超市要有能满足需求的品类结构,蔬菜水果、鲜肉水产、熟食豆制品和面点烘焙等这些标配是少不了的,粮油调味品也是必须经营的品种 。构建什么品类结构其实比较容易,主要是这些品类占比是多少?品类中的产品要如何组织?生鲜超市可以增加餐饮业态吗?
比如水果利润高占经营面积30%合不合理?哪些商品卖得好能承担得起促销?预制菜等生鲜3R产品利润也不错,消费者会接受吗?要经营多少品种?冻品经营风险较低怎么做?蔬菜损耗大但不让挑选的售卖方式可不可行?等等 。总的来说,品类和产品要满足需求,兼顾差异性和毛利率搭配 。
另外经营方式要有所选择,生鲜是比较专业的领域,有些品类自营无法做好风险就比较大,比如熟食和烘焙可以租赁出去,用生鲜超市整体流量保证租金的收取,这与大卖场外租区的租赁是一回事 。而蔬菜水果这些最具引流作用,便于促销降价而且有一定利润的品类可以自营 。
高频刚需的生鲜品类,每天都会消费但客单价不一定高,可见稳定的流量仍是核心 。目前零售有到店消费、到家消费和社交消费三种场景,场景不同需求不同,提供的商品也不同,销售方式也有差别,销售要想提高只有将三个渠道打通,无论顾客在哪个场景,生鲜商品都触达到顾客 。
到店消费是最关键的一步,线下有即时性购买的特点,而线上购买目的性很强,很难购买其他商品 。顾客到店就要将其与到家消费场景连接起来,此时社交消费的社群也可以进入,当然这都需要转化手段,比如赠品和奖励等 。总之是将全渠道流量连接起来,便于在不同渠道实现销售 。
会员制是实现复购的核心体系,生鲜超市商品有低毛利高损耗属性,原则上不适合类山姆店的预付会员费模式,反而预存储值卡成为会员更合适 。储值卡会员可以享受积分和折扣,对绑定有时间的中老年顾客很有价值 。
这类型会员更在意低价格,而到家消费场景的顾客更关注性价比,因此提供的商品是不同的,而社交消费场景既可以做社区团购,也可以预定店内没有的商品,这样就突破了线下店面积的限制,也将货架和sku延伸到了线上 。由此会员价值和超市盈利能力都增加了 。
实体店有相对固定的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在促销时会增加一些变动成本,比如转化用的赠品、奖励和推广费用 。但是现在实体店转化率很低,很多时候成本增加就是真的增加了,因此如今的促销设计必须细致和有效,不要浪费太多的费用 。
有人总宣讲互联网前端砸钱引爆,在后端实现高转化,从而盈利的逻辑并不适合实体店,因为吃不消也赚不回来 。生鲜产品毛利率普遍较低,如果没有明确定位哪个客群,一般只能靠大流量销售来积累利润 。生鲜在大卖场中也主要承担引流作用,可见生鲜超市的促销首先目标是提高流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