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及作者张宏杰的历史研究水平?

张宏杰老师的水平没有问题,接受过专业训练,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 。
优点人们说的已经很多了,这里说说缺点(只是个人这么看,未必正确) 。
首先,有古为今用的倾向 。
历史研究追求有用于当下,这无可厚非,但这个情结过重,就会掩盖探求真相的趣味,就容易走向意识形态化和干瘪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很多是从当代人的视角看问题 。作者是带着几个前提来看问题的,即古代中国是皇权专制、专制必然腐朽、改变制度才能解决问题等 。
这些观点当然都对,但专制两个字太简单,东西方的专制也不太一样,二者在具体运作中是否有共同的规律,这要慎而有慎地去判断 。
不能一上来就判定“某某是错的,不论怎么做都是错的”,然后专找错的东西来印证自己的判定,这样写历史就成了验证自己偏见的过程,越写就越薄 。
历史可能是有规律的,但大规律就那么多,没有必要来回重复 。如果读历史只是为了找规律的话,那历史学科就可以取消了,因为很难有革命性的新发现 。
个人认为,历史的魅力在追求真相,寻找规律并非时时都能做到的 。
其次,应该多向度去看人 。
带着找规律的情怀,《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刻画的都是政治人,他们只有政治面向,没有其他面向,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政治需要来动作 。这恐怕有点单一 。
人是复杂的,其行为动机可能多元 。明明同一主张的人,也很可能因气质、误会等而成为死对头 。不否认,本书在写海瑞时,也谈了他的性格问题,但依然是探索这种性格与政治之间的关联 。
明代历史材料很少,前人记载本身也不够多元,后来者不太容易写丰富,这确实也是张宏杰老师比较难下手的原因 。
其三,也许可以使用更多层面的史料 。
读史以我为主,这没有问题,但在写作上,还是尽可能平衡,有利于自己观点和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史料最好都能引用 。
一般来说,史料完全合理、能贯穿成一体,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价值不高的,有建构之嫌 。
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不利于本书观点的史料基本没有引用,所以感觉前后逻辑贯通、非常有说服力,读后甚至给人回肠荡气之感,似乎有“大历史”的通 。但说实话,这可能只对初读历史的人有点帮助,能引起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但也会给他们带来误导 。
其四,“大历史”值得怀疑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模仿了《万历十五年》,张宏杰老师有好几本书带有这本书的风格,这也不奇怪,《万历十五年》后,追仿者甚多,很多写的也很不错,包括这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但“大历史”是一种没有经过证真和证伪的构想,究竟存在不存在,谁也说不好,只是满足了我们对历史的直觉,而这个直觉很可能是错的 。有了“大历史”的虚构,就很容易落入“历史都是合理的”这一误会的陷阱中,那样就很难拔出来,再读多少书,可能意义也不大 。
如今网上历史控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得不亦乐乎,其实不论派别如何,他们有共同的误会,就是坚信历史有唯一正确的规律,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成问题的,这么读历史等同于中毒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让人比较轻松地了解许多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作者也很有情怀,总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但这本书肯定不是张宏杰老师真实的历史研究水平体现(真实水平还是要看他的专业论文),现实是一本书很难既专业又畅销,所以也应体谅作者之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