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酒的文化 中华酒文化趣谈,古人如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 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是李白著名诗篇《将进酒》的选段 , 可见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
壹·酒起源的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神仙造酒 。就是说酒不是凡间之物 , 是上天赐予的 。神仙在造酒的过程中 , 酒不能发酵 , 需要有三种人的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 , 才能酿出来 。神仙先找到一个文人索要了一滴血 , 随后又问一个武将要了一滴血 。神仙就在想 , 天地之间文人武将都是人中龙凤 , 上哪去找第三滴血去 , 找呀找等到第49天还没找到 。神仙情急之下 , 看到一个凡人 , 拉着往窖子里滴了一滴血 , 哪知道这人是个疯子 。
酒好歹酿出来 , 但是此后凡人喝了酒以后 。刚开始温文尔雅 , 再喝一会开始捋起胳膊 , 喝到最后的时候就耍酒疯 。
第二种说法是原始社会 , 一个叫夷狄的人物造的酒 , 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考证 。
第三种说法是杜康造酒 。曹操说“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 。第三种说法是最有历史典籍依据的酒文化起源 。
贰·酒的趣闻·三碗不过岗
古人喝的酒都是纯粮食酿造的 , 度数比较低 , 叫做米酒 。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 , 也就有个十度八度 。
酒的趣闻最为大家了解的是武松打虎 , 三碗不过岗 。
话说阳谷县有个壮士叫武松 , 此人天生豪爽、力气惊人 , 而且酒量特别好 。
有一次武松回家探亲 , 路过一家酒铺 , 酒瘾上来了 , 一看门口挂着一个横幅“三碗不过岗” 。武松心想:呵 , 店家好的口气 。
不管三七二十一 , 小二劝解不成只好上酒 。咕嘟咕嘟 , 连着喝下十八碗 , 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喝了十八瓶啤酒 。
拿上行李继续赶路 , 小二说“客观千万不可 , 山上有大虫吃人” 。
武松说 , 呵 , 少来这套 , 刚才吓唬我不成 , 又拿老虎吓唬我 。
好言劝不住该死的鬼 。武松晃晃悠悠进了山 , 没想到真遇上老虎了 。现在后悔也晚了 , 只能硬着头皮把老虎打死了 。
一转眼 , 一个醉汉变成了打虎英雄 。真可谓是“好酒成就英雄” 。
友情提醒
在古代 , 酒被看作是神圣的饮品 , 因为社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 又是经过粮食发酵的 , 属于稀缺物品 。所以 , 有钱人在饮酒的时候 , 特别讲究 , 要有一定的仪式感 , 不想现在划拳、猜拳、拼酒 。现在的喝酒方式 , 要是放到古代压根没人跟你喝 , 主要是太不讲究了 。“喝酒虽解乏 , 切勿多贪杯” 。

中国人喝酒的文化 中华酒文化趣谈,古人如何喝酒?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 至秦朝一统天下 , 崇尚法家 , 焚书坑儒 , 到汉朝又推崇儒家 , 普及礼法 , 经历数百年 。期间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早已经深入人心 , 约束着世人的言行举止 。
在饮酒上 , 古人同样受到礼法的约束 , 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
儒家讲究酒德二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 , 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 , 不能像夏纣王那样 , “颠覆厥德 , 荒湛饮酒” , 《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 , 这就是:“饮惟祀” , 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 , 不要经常饮酒 , 平常少饮酒 , 以节约粮食 , 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 , 禁止民聚众饮酒;“禁沉湎” , 禁止饮酒过度 。儒家并不反对饮酒 , 用酒祭祀敬神 , 养老奉宾 , 都是德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