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顾炎武的感慨,是不是跟徐光启的想法是有类似原因的?
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先生的《日知录》,原文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代以上是什么意思,“三代”一词大多数出于儒家经典,如这里一般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尤其特指周代,有些更早的也会指“尧、舜、禹”三代,具体还要通看全文 。
儒家或者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说三代以上呢?这是因为孔子认为,春秋战国之后,礼崩乐坏,人们都不再讲究仁义道德了,所以想要一心恢复三代圣人统治,于是言必称三代时人怎么样,现代人怎么样 。
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我们现代的人实际也是这样的,如我们也会常将现代和数十年前,或者古代对比 。不时会感叹人心不古,什么什么时候是怎么样的,再看看现在竟然这样 。
但实际真是如此吗?也不尽然,只是借古讽今而已 。

文章插图
当然,这个理由同样也不完全 。以顾炎武先生的这段话为例,实际是反应了我国农耕社会在古代对于天文历法的重视,以及很多民间经验智慧 。
我国是农业型国家,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要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来进行 。可能通过数代乃至数十代的经验教训才发现,天上的星体运动可以成为地球上季节气候变化不变的参照 。所以我国才会早早的出现农历,二十四节气等对于判断季节气候非常准确的历法 。
七月流火便是出自《诗经》,指的是到了农历七月,随着天上的大火星西行,夏天开始向秋天过度,从最热的时候开始逐渐降温 。而下一句是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九月份需要开始准备冬天御寒的衣服了 。

文章插图
(红色即为大火星)
而三星在天同样出自《诗经》,相应的有这样三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在天”,是高挂中天之象;“在隅”,是偏移一隅之象;“在户”是西垂天边之象 。这一整个过程往往需要五六个小时,于是农妇一遍忙着手里的活,一边抬头看看天,判断一下现在大概是夜里什么时候了 。
至于“龙尾伏辰”这类童谣,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特殊和玄学的东西,往往在历史某一个特定的节点突然出现,之后突然消失,虽然常出于儿童之口,但却不能简单的当做一个童谣,其中的含义是诵读的孩童绝对不会懂的 。
等到了现代,我们有了气象预报,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降温,普通人就不用学会看“七月流火”来判断什么时候降温了 。
又有了钟表,我们也不用学会观察“三星在天”来判断现在是夜里几点钟了 。
与其说是天文学在古代普及,更应该说是现代科技的替代,让我们不用再去掌握这些天文知识 。
你先问问今天是不是每个人都懂天文,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 。
顾炎武所说的“天文”……并非是指今天的天文物理、天文测量和天文力学 。试想下,如果随随便便一个古人就懂得这些知识,这岂非是“今不如古”?想想茹毛饮血井田制……我真心不敢苟同 。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候气变者,于天不于地,天文明也 。”其中“候气”是指今天说的二十四节气,称其变化在天不在地,学会天文后便可了然于胸 。说到侯气……有个词叫“律管候气”,就描述来说是个挺有意思的小玩意,然而并不准,所以大概是宋元时期官方就不再尝试了,到明代以后又捡了起来(岔题了) 。
- 睡前十大“亲肤行动”
- “多睡觉”才能减肥?
- 通常所说的汽车“三大件”是哪三件?
- 为什么家里总有很多“毛絮”?教你几招,毛絮自动消失,建议收藏
- 消除啤酒肚的“爸爸汤”
- 由“喝”迈入瘦身生活
- 中医指导: 夏天战“痘”秘方
- 脂肪“克星”当属梨
- 要减肥 每天一顿“运动快餐”
- 移动通信基站辐射 通讯基站是否有辐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