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从什么时候、哪个朝代开始的?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当然,我们都知道,任何神话故事都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他都是在民间流传,创作,完善,再流传,才形成 。熟悉古代文化的读者都知道,牛郎和织女都是星宿的名称,这个神话故事就是古人对于日月星辰的原始信仰,再结合人们的想象来叙述出来的一个传说 。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最早的应该是《诗经.小雅.大东》,里面说“虽然天上有银河,光亮照耀着 。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即使织女星每天七次的移动,却织不出锦布;同样的三颗牵牛星呢,也不能拉车载重物” 。这首诗运用牵牛星、织女星,就已经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织女、牵牛有了形象 。到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在继承诗经拟人化的手法上,又进一步,并结合当时的“思妇、征夫”的题材,用“盈盈一水间"的阻隔,代替现实社会强加的想见而不可见的夫妻分离的状况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了这个时候,脉络就比较清晰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神话色彩 。到了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类小说的盛行,对于那些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文人有意的加工,最终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完整故事啦 。为了使整个神话故事更加饱满,就必须使收集到的素材充分利用,所以在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中一对儿女、金扁担等细节就出现了 。后期为了使故事更具有神话色彩,就结合“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入秋七日,喜鹊头顶的旧毛就会自动脱落)的自然现象,又传说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这样一来,就是我们现在“牛郎织女七夕会”的故事了 。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
【七夕节是从什么时候、哪个朝代开始的?】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