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刷牙吗 古代人是怎么刷牙的?( 五 )


对于牙膏的选择,古人并不拘泥于某一种配方,古书记载的牙膏配方不下一二十种 。大文豪苏轼和科学家沈括各自发挥联想,制作牙膏 。苏轼选择的材料是松脂和茯苓,沈括选择的是苦参 。
比起欧洲人,中国人刷牙的历史要早千年以上,接吻是现代欧洲人的日常礼仪,要是放在古代,俩人一见面,露出两排大黄牙,亲一个?简直是一场灾难 。
文:曾府成
参考文献:《梦梁录》《礼记》《史记·仓公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藏来答】来看看古代人花式漱口法: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一些护齿方法 。《礼记·内则》中有“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清晨漱口已是日常习惯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用盐水、醋、浓茶或酒作漱口水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 。”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食盐消炎杀菌、消除口臭、防止蛀牙的功效 。
古人最早使用的“揩齿”工具,是杨柳枝、布条,或者干脆直接上手指 。用杨柳木刷牙,也是比较洋气的做法,是随着佛教从古印度传过来的 。东汉《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记载:“澡浴之法,当用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六者、杨枝……”其中澡豆相当于肥皂,而杨枝则是用来刷牙的,因此也就有了“晨嚼齿木”的说法 。把杨柳的细枝条用水泡软,一端用牙咬成丝状,手拿另一端,就是简易牙刷一枚 。如下图敦煌壁画中这位揩齿胡僧,用“齿木”刷牙的动作也是分外销魂 。
而对于有条件的人来讲,杨柳枝用起来既麻烦又不舒服,于是干脆用布条刷牙,手指或者小木棍裹上柔软的布条,沾点盐或牙粉,也是很高雅呢 。在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石碑碑文里《法门寺物帐碑》有载“揩齿布一百条”,而地宫出土衣物帐中,就有皇室进献的“揩齿巾” 。我国用揩齿巾之习一直流传到现代 。
当然,也有更直接的做法,亲自动“手”,如下图这幅敦煌壁画所示:正在刷牙的人上身全裸,蹲在地上,他左手持净瓶,右手横在牙齿前,正在用手揩齿 。(敦煌159窟揩齿图晚唐)
到了辽宋时期,古人刷牙工具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牙刷和牙粉 。内蒙古地区发掘的多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骨制牙刷柄 。这些辽代牙刷距今已有1000多年,比英国人在监狱中发明的骨柄猪毛牙刷早了800多年 。
此外,从古文献记载来看,南宋时期已有人专门制作和销售牙刷,南宋吴自牧所撰的《梦粱录》提到临安城的店铺和货郎担“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书中收录了一堆临安名牌商店名单,其中就有“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 。可见在当时,牙刷已走入临安寻常百姓家 。那时的牙刷柄为骨、角、竹、木等材质,头部钻孔,上植马尾等动物毛,形制与现代牙刷非常相近 。
除了牙刷,唐宋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牙膏的物品 。北宋文豪苏轼还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漱口专用 。北宋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单一,只有苦参,同样是晒干捣末,拿筛子筛细,牙刷蘸水,洒上牙粉,就可以洗刷刷了 。
南宋名医张杲在《医说》转引了前代一首《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 。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鬓发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