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时,大雾曹操为什么不用点了火的箭?至少可以看清点?

草船借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三国故事 。而历史上真有草船借箭的典故,不过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根据《魏略》记载,孙权乘船来观看曹军阵营,曹操命以弓弩应对 。孙权所乘的船一面受箭太多倾斜,孙权命调转船头,换一面受箭,等平衡了才走 。
所以草船借箭是真有其事,而曹操不用火箭也不是剧情需要,而是真的没用,而他用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火箭其实就是普通的箭前部捆上引火之物,然后点燃射出去 。而常见的引火之物包括浸过油的布条之类的,这种东西易燃,不好保存,所以一般都是要用的时候才准备 。
孙权前来观察曹军营地,显然不可能事先打招呼,曹操临时下令以弓弩退敌,此时再准备火箭也有些来不及,所以只能用普通的箭来射击 。另外箭头捆上引火植物以后,箭的重心会有些改变,这无疑也会影响弓箭的射程和精度 。孙权只是来侦察,因此靠的不会太近,用火箭很可能够不到 。
所以曹军没有用火箭,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

草船借箭时,大雾曹操为什么不用点了火的箭?至少可以看清点?

文章插图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正史《三国志》等权威史料的记载中,并无草船借箭这一说 。这个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老百姓愿意相信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满足了老百姓对谋略的崇拜 。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版本关于草船借箭故事的来龙去脉:
公元208年7月,曹操自带大兵,伐刘表、灭刘备、弱孙权 。8月,刘表病亡,小儿子刘琮继位,刘琮在蔡瑁等一帮谋士的“建议”下,决定投降曹操 。依附于刘表的刘备无力回天,亦向南逃亡 。后诸葛亮向刘备建言,“事急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担负着沉重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前往东吴,请求共同抗操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目光短浅之人,因此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过人 。罗贯中在拔高诸葛亮的同时,就贬低了他人:矮化了周瑜、贬低了周瑜、甚至弱者了周瑜 。
《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是“时周瑜受使至潘阳,肃劝追召瑜还” 。无疑,鲁肃是抗操分子,当“文要降、武要战”时,打动孙权,让孙权下定决心“吾与老贼势不两立”的正是鲁肃那句“将军迎(降)操,欲安所归?”
其实周瑜是坚定的抗操分子,是铁杆鹰派 。否则,孙策临终时,也不可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谁会找一个投降派托国呢?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再次状诸葛之智,让老百姓觉得诸葛亮太神奇了、太伟大了、太聪明了、太厉害了,只要诸葛亮在,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 。
其实,赤壁之战借箭之事真实的历史上就未曾发生过 。只是,罗贯中担负的使命就是无限拔高诸葛亮,编了这么一出好戏 。
鲁迅曾曾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另外,再说两点:
1、“草船借箭”这个稍微有点影的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是发生在孙权身上,而且也不是为了借箭,这事就更复杂了 。有后人做过技术分析,“草船借箭”想起来很简单,但在技术上根本就不可能 。
2、《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阚泽献书、庞统献计、借东风等等,在历史上就根本没影子 。
暗箭难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