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Kuma,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当时没那个技术啊!

文章插图
要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实际可以正式运营的在轨对接空间站 。是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的"礼炮1"号 。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际开展时间,是1961年,苏联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 。因此,这种近地轨道交回对接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并没有实际成功 。

文章插图
到了1976年才有了美苏太空中交会的实验,那个时候人们才对在轨运营航天器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案 。因此在1966年左右的时间段内,拥有可靠的在轨交会太空飞行器方案是不现实的 。就算到了现在,人类已经发射了无数载人飞行器到天空,至少3个国家有独立的空间站 。尽管这样,想利用组合飞行器飞往月球,仍然困难重重 。

文章插图
再回到当年的环境下,当年的登月竞赛核心是谁第一个把人送上月球,因此技术方案其实是一切以完成该任务的为前提 。美国人的成功是在于1959年就开始研发了F1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也是当时人类制造过的推力最大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后面继任者大家都知道,叫RD-170 。如果美国人没有先期预研,估计也得被逼着学苏联走N1并联的方式 。当然,当时竞赛的要求就是快、快、快 。所以谁有方案谁先上 。

文章插图
当然,导致N1火箭最终失败的还有著名设计师科罗廖夫去世,在这之后苏联基本就告别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背景的登月研制计划了 。
这个问题我不懂,所以没有发言权 。
分段式难度太大了,当时是什么情况,直接来个大推力的安全可靠,美国只是想先人一头,冒险了怕是,能成功不知道还有什么内幕呢 。
分段发射需要更高的精准度和更高的技术 。
多级火箭和捆绑技术,是发展过程中想到的办法,现在还在燃料上想办法加大推力,减少燃料重力,比如固体燃料、核燃料 。任何技术都是不断进步的,苏联人也是人,当时技术有,只是载人方面的安全要求高于美国标准,没有冒险而已 。
载人登月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没有对接的方式 。你说的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当时这个模式还难以实施 。当时的载人登月探测器,刨去火箭,分为轨道器、着陆器(部分携带驾驶车)、上升器、返回舱 。苏联虽然N1火箭四次发射均失败,但是却完成了无人取样返回,以极小的代价完成了相同的采样成绩 。
苏联离载人登月就差在最后巨型火箭上,苏联已经完成了生物绕月球轨道飞行20来天,安全返回的任务,使用的就是载人的联盟号飞船,因此苏联实际具备了载人绕月技术 。如果需要登月的话,就要用到巨型火箭,而当时如果霸王硬上弓,用低一级的重型火箭,送一人上去也不难实现 。因为载人登月政治目的被美国抢走,并且成本高昂,苏联便将探索目光转移到金星和火星去了,取得的了相当的成功 。
【当年美苏竞争登月,苏联因没研制成大推力火箭而放弃,为什么不采用分段发射太空对接的方式呢?对此你怎么看?】现在太空对接主要用作近地空间站的组装,如果在更远的月球轨道采取对接,无疑成本比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计划成本都高 。
其实当年苏联火箭发动机推力已经超过美国了,可惜没办法,苏联在太空领域最大的一个短版几乎是无法弥补的:苏联所在纬度实在太高,导致同样推力发动机在苏联本土发射的有效载荷只有美国佛罗里达发射场的1/3!这个先天的短板哪怕是到现在也几乎无解,更何况当年了,并不是分级动力等技术手段可以挽救的~
- 豪车市场竞争激烈,新车降价十万都没人去问津,途锐真的不好吗?
- 以前赊刀的为什么不来收账 当年赊刀人为什么不来要账?
- 当年房子装修真是傻里傻气!直中17大装修坑,个个坑的想拍死自己
- 当年雄鹿队以第六顺位选中易建联,但为什么雄鹿队总经理说这是无奈的赌博?
-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关系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必有一战?
- 当年的爵士二人组如果不是碰上了乔丹的公牛队,他们能在那两个赛季夺冠吗?
- 大家认为,如果联想当年按照倪光南的路线走,今天还会存在吗?
- 5大减肥术
- 46岁的陈志朋穿粉色内衣出席活动,当年的小帅虎为何如今变妖男
- 当年装修目光过于短浅!执意装的16个地方,纯属白花钱,智商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