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总纲领中的五伦,放在当今社会它的具体意义何在?

谢谢邀答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伦”,除去历史局限之消极成分,其实对任何国家及社会,都具有坚实的固根筑基性重要意义 。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秩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社会伦理上的确定,为中华民族“懂规矩、守本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世界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懂规矩、守本分”,依照社会分工的不同,尽职尽责发展国家与民族的巨大贡献 。
不可否认,受中国传统文化重“仁”、“爱”道德约束轻“法治”的历史局限,中国这种将其上升至伦理道德层次的文化建构,或许不会被那些自诩“文明、自由”国家所接受,也会成为一些居心叵测者蜚言,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至今的现实昭示了,“无伦”对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基础性重要意义 。
相信,即便当下有个别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伦”,也难以拿出站得住脚的理由予以否定 。

中国文化总纲领中的五伦,放在当今社会它的具体意义何在?

文章插图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在这里,人文和天文是相对的 。通过观察天文,可以搞清楚四时的变化;通过人文的文化,来化成这个社会的风气 。因此,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中国如果能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不足、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人文化成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另一层含义是文化最初与武化是相对的,武化是用武力强制改变人的习性,文化则是以礼乐教化,让人自觉地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因此,《周易》上才有“文明以止”的说法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对自然界的观察,都离不开人 。人是在向天地万物学习的过程中,才提升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 。”天地不仅生万物,还要养育万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从来不排挤任何一个事物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广大无私,我们要向天地学习这种德行 。天覆地载,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中间,天地让万物自由地生长,却从来不去占有,主宰它 。人类也要学习天地,我们也不能让天地万物按照人的要求去运转、变化,我们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就是“道法自然” 。我们从自然的关系中提升出应当遵守的道德,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学到做人的道理 。中国的伦理关系最看重的是自然的、内在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里,我们不说君臣关系,其他四种都是不可逆转的自然关系 。没有人在社会上可以孤零零一个人生存下去 。五伦中唯一像社会关系的就是君臣关系了,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也要想尽办法把它纳入到自然关系中,把它诠释成为父子关系 。君父臣子就是用这样的逻辑规范出来的,官民关系也是如此,因比才有“父母官”这样的提法,做这样的诠释源于传统的理念,是因为传统社会希望君父、父母官能够像对待子女那样去关怀臣民 。在自然亲爱的父母子女关系里其实包含了一种最无私的精神,父母对子女的无偿付出不求回报的全身心地服务 。也正因如此,古代中国人把君臣、官民之间的关系却纳入到“父子关系”中 。这在当时很平常,现在虽然觉得这样的说法很可笑 。中国传统是靠直观、直觉去体悟事物规律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事物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的 。其实,这些整体性的道理就是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 。从某种程度讲,五行生克,阴阳消长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思维,两极分化其实就是阴阳失调的表现,不要以为阴阳五行只适用于人的身体,自然、社会的管理都可以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 。因此,中国文化不是没有创造性,其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它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 。“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无不可 。分科而医,医之衰也 。占色而画,画之陋也”(苏东坡语) 。古人掌握了整体的理论体系后,是在应用中去创造 。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绝对化,我们应该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重新认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