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几部分组成?有这方面的系统性总结归纳吗?( 五 )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 。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 。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 。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 。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 。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 。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 。其表演粗犷朴素 。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 。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 。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 。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 。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 。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 。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 。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
黄梅戏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 。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 。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 。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 。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 。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