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披头士乐队的音乐?

TheBeatles(披头士)——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听过的乐队名 。
【如何评价披头士乐队的音乐?】我们都知道披头士很伟大,他们掀起“披头士狂潮”,带领“英伦入侵”,是至今保持着生涯内专辑总销量第一的乐队,等等等等 。
具体说到披头士音乐的创新性,我认为是以下几点:
披头士打破了4/4拍统治摇滚乐的惯例 。
《LucyintheSkywithDiamonds》主歌部分为4/4拍,副歌部分则切换成3/4拍典型的华尔兹曲式,主歌和副歌就这样转换的时候,节拍也在4/4拍和3/4拍之间转换 。
《She'sLeavingHome》中,整首歌都是3/4拍 。
《GoodMorning,GoodMorning》,在节拍上的尝试就更加的逆天了(就当时而言),尝试了一个奇数节拍5/4拍(在序曲部分向副歌部分“nothingtodotosavehislife”转换时节拍从4/4拍转换为5/4拍 。在3个小节的5/4拍后接上一个3/4拍小节和一个4/4拍小节 。)
综上,只举了3个具体例子,披头士的实际作品关于节奏的尝试远不止如此 。
摇滚乐继承了布鲁斯音乐的衣钵,这就意味着初始的摇滚乐并不是十分重视旋律,因此60年代初的摇滚乐旋律不太好听(60年代初的滚石乐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70年代时旋律就变得很优美了) 。
而列侬、保罗和哈里森能够在较大的音域范围内,将阶梯式和跳跃式的旋律结合起来,为歌词量身定做旋律 。有时披头士的音乐甚至会上行或下行一个完整音阶 。
《NorwegianWood》中,从第五音级(主音音符向上的第五个音级)开始逐渐下降到主音音符下第五个音级 。
《Yesterday》,从第一和第二个音级开始,然后上行八度再缓缓回落(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样的旋律设计还是觉得很棒) 。
《HeyJude》《SheLovesYou》《Something》则是在没有过多技术处理只是几位大师灵感迸发而创作出来的旋律优美的旷世之作 。
“和声和调性”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我尽量给不太熟悉乐理的朋友讲的稍微明白一点) 。在披头士和沙滩男孩以前,大家在弹琴的时候也没觉得12小节的布鲁斯曲式和1-6-4-5的和声进行方式有什么不好,几乎就都是大调或布鲁斯音阶(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的不求上进) 。
解释一下什么是“1-6-4-5”的和声进行,以C和弦为1的话,那么这个和声进行就是“C-Am-F-G”,例如我小时候的一首传唱于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主歌和副歌全部是这个和声进行,以至于我后弹这首歌的时候都感到羞愧 。
人家披头士就是看不惯这种12小节布鲁斯曲式和1-6-4-5曲式,就是看不惯大调,就是要挑战自然音阶,因此就有了以下的神来之作:
《Michelle》就是D小调(黑豹第一张专辑里的《TakeCare》也是D小调,美极了) 。
《PennyLane》的和声设计,放弃了常规自然音阶6和弦而采用了自然音阶的反面半音阶的6和弦 。接着低音部又下降了半个音阶,最后降到第五音阶并作为自然音阶和声融入主旋律(大大提升了旋律的可听度,很多新金的和声进行就参考了这首歌的和声进行方式) 。
像这样的尝试还有《BackintheU.S.S.R》《Help!》《InMyLife》等 。
披头士在音效方面也为后来的摇滚乐及流行音乐做出来巨大的贡献,这里包括普通乐器的非主流用法;非主流乐器的应用;外部音效的应用;声音的电子合成技术应用:
反馈音效的应用《IFeelFine》
倒带缩混技术的创造《InMyLife》《TomorrowNeverKnows》
四声道录音技术的率先应用,从1965年的专辑《RubberSoul》开始
自然音采风混音应用《GoodMorning,GoodMorning》《YellowSubmarine》
声音蒙太奇《revolution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