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宋昏君多,南宋庸主多?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两宋皇帝平庸的多,昏聩的不多,北宋说起昏君来也就是真宋徽宗钦宗三个皇帝 。澶渊之战明明局势利于北宋,真宗却不顾寇准反对一心求和签订了城下之盟 。后期沉迷于封禅和鬼神之道,劳民伤财广修宫殿居然还真去封禅了,闹了个大笑话 。不过真宗其实也不庸,书法文学上面还是挺有建树的 。
徽宗昏但是不庸,他和李后主出奇的相似,继位之初也有雄心壮志,但是很快就一头钻进艺术里不可自拔 。他除了不会当皇帝几乎什么都会 。钦宗是两宋罕见的既昏又庸的,感觉他还没准备就成了皇帝了 。
英宗在位时间短,就不多说了,其它皇帝还是挺不错的 。
南宋皇帝里孝宗很不错,积极整顿内政,锐意进取,有收复中原之志 。理宗度宗俩皇帝既昏又庸,南宋基本就毁在这俩货手里,之后南宋大势去矣 。

为什么说北宋昏君多,南宋庸主多?

文章插图
昏者多庸,庸者自昏,题目把这两个字分开大概是因为北宋出了一个艺术型皇帝宋徽宗赵佶吧,什么都行就是当皇帝不行,昏而不庸,南宋除了赵构精于书法传世《洛神赋》等,宋孝宗开启“乾淳之治”其他大都庸碌无为 。
北宋最大的昏君莫过于宋徽宗和宋钦宗了 。一个“靖康之难”就把他两打入18层地狱了,纵然宋徽宗自创“瘦金体”“院体”,用宫廷之力推进书法绘画的进程,堪比李煜的这些成绩不能磨灭他的优柔寡断和极度缺乏的政治敏感度 。他痴迷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重用蔡京等主和派,在位期间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不断 。相信骗子郭京的神兵,被金军打的七零八落进京城来,他立刻气塞昏迷,醒了第一件事就是传位给宋钦宗 。
宋钦宗应该是历史上最不愿意继承皇位的太子了,听说皇后整理好行装要和皇后一起逃走,被群臣劝下 。不得不临危受命以后先是重用主战派李纲,后又听信谗言杀了李纲,向金求和 。最终造成了“靖康之难”的奇耻大辱 。自己被金封为重昏侯,被勒令和81岁的辽天祚帝比赛马球中摔下马来,被马乱践而死 。
赵构虽然有才但是重用秦桧杀害岳飞,只这一样就够昏庸无道了 。宋光宗精神分裂,宋理宗头颅当酒壶,宋度宗是7岁才说话弱智儿,5岁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宋端宗逃秀山落水而死,更不用说8岁被丞相背着跳海而死的末代宋怀宗了 。
国弱自然君弱,君弱国更弱 。这两宋十八帝应该是很埋怨祖宗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赵光义烛影斧声吧!
把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句话改成这样,我想问你是几个意思?
北宋昏君可不多,除了宋徽宗赵佶,连宋钦宗都算不上昏君!
宋朝十八个皇帝,南北宋各九个,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后代各九个 。说北宋昏君多真的有失偏颇,北宋能称昏君的也就宋徽宗和他儿子宋钦宗 。
唐宗宋祖,历史对宋太祖早有评价,难得的有为之君 。
宋太宗赵光义皇位虽得之不正,两次北伐契丹,其中一次御驾亲征,国家治理得也算强盛 。
宋真宗在位时期,吏治清明,制度性治理腐败,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治理腐败最成功的皇帝 。也是御驾亲征至澶州,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少量金钱获得和平,从整体利益上分析,宋朝获利较大 。允许西夏实质独立,最后导致李元昊称帝,有一定责任 。宋真宗看着有点软弱,但并非无能,从他对吏治的整顿,和谈后的经济措施 。辽和西夏虽然得到“岁币”,但是通过榷场交易,大把大把钱财回流到宋朝,最后自己都不铸钱,直接用宋朝钱币 。
宋仁宗更是仁孝治天下,手下名臣辈出,包拯、欧阳修、苏轼、范仲淹、韩琦都是在仁宗朝受到重用 。并由范仲淹、韩琦、富弼主持庆历革新,改革宋朝长久以来的弊政,锐意进取 。政治上改革吏治,经济上厚农桑、均公田、轻徭役,法制上重命令、推恩信,军事上修武备,由此赢得了几次对西夏作战的胜利 。虽然庆历革新没有最后成功,宋仁宗在位时间最长,宋朝经济、科学、文化在他手里最为发达,有“仁宗盛治”的称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