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
每次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联想到最多的词汇,就是自由、体制、人性!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文章插图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的自由,不是狭隘的肉体自由,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这一点,从影片中的几段剧情中可以看出来 。
①安迪入狱前是一位优秀的银行家,头脑灵活、兴趣广泛 。哪怕是身处肖申克监狱之中,他也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特长,“自由”的调剂监狱中的生活 。
②安迪品性坚毅,从不肯轻易放弃 。从他写信要求州ZF拨款重建监狱图书馆这一件事就能看出,面对困难,他从不退缩,具备和艰难困苦做抗争的“自由” 。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文章插图



③安迪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囚禁另一个人的灵魂 。所以,他冒着被殴打、关禁闭的“风险”,为自己和所有狱友播放歌剧 。这是他对于艺术和所有美好事物追求的自由 。
④在知道汤米能够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而典狱长因此杀害了汤米之后 。他认为自己有获得自由的自由!所以一个人爬了500码(约457.2米)下水道,越狱成功 。然后取走了典狱长贪污的钱,作为自己坐牢的补偿 。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文章插图



有时候,我们可能对“爱”、“自由”等词汇的理解有所偏差 。
乐哥认为:“爱”、“自由”这两个词汇,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能力!爱身边的人,是一种能力;在外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拥有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自由”,更是一种能力!
我们假设,安迪是一个自暴自弃、毫无追求、怨天尤人的普通犯人,那么,肖申克监狱中的奇迹,绝对不会在他身上上演!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小 。
(“圈子”的大小,由每个人的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等决定 。)
包括乐哥在内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或不愿(不敢)突破自己的“圈子” 。
因为,“圈子”对我们来说,既是束缚,也是保护 。它就像肖申克监狱的围墙,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后来,你习惯了它;到最后,你就离不开它了……
圈外是未知与风险,圈内是安逸与习惯 。很多人的生活、心理“惯性”,远远大于他前进和突破的动力!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文章插图



影片中,安迪的高光镜头是比较多的——有时候是柔和的光,有时候是刺眼的光,光线打在安迪的脸上,反射到银幕之外,净化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
安迪身上的光辉,更多是人性的光辉 。哪怕黑暗如肖申克监狱那样的地方,也掩盖不了安迪身上的光辉 。
对于安迪自己来讲,19年的监狱生活,是他人生之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 。
19年时间,他不仅没有随波逐流、近墨者黑,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到了周围的无数人 。
他高尚的人格、不懈的坚持、不变的初衷……,不仅使自己获得了最终救赎,也改变了瑞德等人的命运 。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文章插图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史经典,一千个人解读,会有一千个观点 。
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
每天分享,每天进步 。期待您的关注!谢谢!
这部电影大概看了有五六遍了 。即为男主人公安迪最终能逃出监狱和冤屈获得自由而感到安慰,又为他在片首被冤枉入狱,以及在监狱里被残酷对待而感到悲伤 。看似繁荣的社会和健全的体制,严格的法律,实际上却是漏洞百出,依然是丛林法则 。反映出美国体制本身的丑陋、腐败与无厘头,和丛林法则的残酷与狡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