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

鹤岗的评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书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艺术,在北方流传了百余年,且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极其的富有地域性的色彩 。评书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了,相传,评书形成于清代初期 。本期鹤岗文化,小编为大家介绍评书以及它的历史 。
评书由黑龙江省鹤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 。评书《武林剑侠》由民间故事《九义十八侠》演绎而来,是艺人陈崇敬在师傅陈同运早年所演评书《九义十八侠》基础上编撰而成,后起名为《武林剑侠》 。陈同运演出的评书《武林剑侠》共分四套,有《珍珠灯传奇》、《西北夺宝》、《血溅宫延》等,共800回 。故事以明嘉靖年间皇宫失宝灯为由,引出主人公陆小凤、马清风等人受宫延指派,在王爷朱载唇指领下,在民间江湖寻宝,最后擒拿朱成豪、严嵩等奸党,保护御王爷隆庆帝顺利登基 。陈崇敬说唱的《武林剑侠》属民间清口,评书长篇,其在北方流传的百余年中不断演绎发展,极富地域性色彩 。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 。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 。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 。在江南则称为评话 。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 。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 。到宋代中兴时期 。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 。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 。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 。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 。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 。《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 。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 。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 。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 。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 。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