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与皇太后之间有什么恩怨?( 四 )


对于左宗棠,肃顺对他更是有再造之恩 。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因恃才傲物,与永州镇总兵樊燮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樊燮则通过湖广总督官文恶人先告状,说左宗棠以下犯上,居心叵测 。咸丰皇帝接到奏折后大怒,下旨严查:“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
肃顺深知左宗棠之才,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力保护左宗棠,盛赞左宗棠人才难得,自当爱惜 。恳请咸丰皇帝:“请再密寄官文,录中外保荐其疏,令其察酌情形办理 。”
湖广总督官文见皇帝要他“酌情办理”,立马就明白皇帝的意思,便没有为难左宗棠,左宗棠算是逃过一劫 。假如没有肃顺的保护,左宗棠恐怕脑袋就搬家了,也就没有后来收复新疆的壮举了 。因此,新疆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肃顺也有一分功劳 。
乱世用重典,也是肃顺的治国理念 。从咸丰八年到咸丰九年之间,肃顺分别办理了“戊午科场案”和“户部宝钞案”两个大案 。
在“戊午科场案”中,主考官是柏葰 。他官居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一品大员 。这次失察之罪,本不当死 。咸丰皇帝也有意网开一面 。但肃顺认为乱世应用重典,非杀柏葰不足以改变科场舞弊的不良风气 。最终在肃顺的坚持下,咸丰下旨判柏葰斩首 。《清史稿》是这样评价斩杀柏葰的影响:“自此司文衡者懔懔畏法,科场清肃,历三十年,至光绪中始渐弛,弊窦复滋,终未至如前此之甚者,实文宗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风气也 。”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行宫 。临终前,咸丰皇帝认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让他们辅佐同治皇帝 。但咸丰皇帝却没有给他们实际的权力,这八个人身份是“赞襄”,是顾问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八个人有顾命之名,而顾命之实 。就这样,咸丰皇帝对这八个人还不放心,又让两宫太后参与权利分配 。他分别给慈安慈禧各一枚印章,八大臣做出任何决策,必须经两宫太后同意,盖上印章,方可实行 。在咸丰皇帝看来,他的临终遗嘱,即消减八大臣权力,又避免了女人干政,不可为不完美 。
可咸丰皇帝做梦都没想到:他这样做,让野心勃勃的慈禧权力欲急剧膨胀起来 。咸丰皇帝刚一死,慈禧就与八大臣因为权力之争,发生激烈的冲突 。慈禧自感凭借两宫的力量,斗不过八大臣 。于是,就暗中联络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准备联手扳倒八大臣 。此时,恭亲王掌管着京城的军政大权,而他又和肃顺有很深积怨,他要想出人头地,也只有扳倒八大臣这一条路可走 。
于是,奕訢在京城磨刀霍霍,只等着八大臣与新皇帝回京 。肃顺这时大意了,自认为有顾命大臣的护身符,谁也不敢奈何他!殊不知,一场血腥杀戮正在悄无声息向他逼近 。肃顺等八人刚回京,奕訢就发动兵变,逮捕他们,将这八大臣杀的杀,逼死的逼死 。于是,同治年间就出现了,两宫垂帘,奕訢辅政的局面 。
假如没有辛酉之变,慈禧不可能专权几十年,肃顺也不会被杀 。以肃顺眼光与胸襟,肯定不会因循守旧,会和世界接轨,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割地赔款和甲午战争之耻了 。
肃顺,满清王朝最后一位有可能将满清这艘巨舰扳回正常航道,并有可能让满清中兴的满族权臣,原本不但无罪还有功,但是因为阻挡了慈禧太后夺权的路,被慈禧太后后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赶下台,斩立决处死于市井 。
肃顺在咸丰年间是一代重臣,其兴汉抑满、整顿朝政、对外强硬,让咸丰朝有了回光返照的生机 。也自嘉庆后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没有被列强勒索成功过一次 。实在堪称外交奇迹,特别是在与沙俄谈判时,沙俄拿出《瑷珲条约》,被肃顺扔在一边,完全无视,霸气之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