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在我国道教的建筑称之为观,道观是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期城市文化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一起来看看吧 。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二里许,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为全真“第一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 。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
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故墟 。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记,唐玄宗为“斋心敬道”老子,建此观 。
今白云观的老君坐像为当时所制石刻 。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 。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 。为庆贺殿宇落成,观内举行了三天三夜大,金世宗率百官大内臣前来观礼,并赐名曰:“十方大天长观”,并命当时着名道士阁德源为本观主持 。
着名道士孙道明曾于此编修《大金玄都宝藏》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皇太后病危,命请设“普天大醮”七昼夜于本观 。一月后,皇太后病愈,遂在观之西地,建丁卯瑞圣殿以奉太后本命之神 。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 。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极宫” 。金宣宗贞佑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 。
元初邱长春真人自雪山东归,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赐居于太极宫 。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舍馆又焕然一新 。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长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谕旨改称为“长春宫” 。次年,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 。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元末,连年争战,长春宫原殿宇日渐衰圯,后重修工程改以处顺堂为中心展开,明初易名为白云观 。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尊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保护文物的古迹,1956年、1981年先后两次资助道教界修茸白云观,恢复宫观建置和古代建筑风貌 。整修后的各处殿宇壮丽巍峨,顿复旧观,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现第一丛林之气象 。往昔白云观为京华名胜之一,文人诗客,多来游赏 。今日重光,更添轮奂,当兴信徒之瞻礼,舒游人之情怀 。国家将白云观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北京市又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