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说说你所知道的“腊八节”与佛教的渊源。吃腊八粥外,还知道什么饮食风俗?

腊八节是跟佛教有关 。
下面是上善若水本人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表的关于腊八节渊源
每年农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里有个腊八节,也叫腊日节,腊八节的来历是这样的 。
先秦时,腊月腊日是不固定的 。汉代开始以腊月的第一个戍日为腊日 。南朝梁代将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
腊日,主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所以也叫“腊祭” 。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 。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也" 。郑玄注解:“腊祭是用狩猎得来的禽类做祭品,祭祀先祖以及另外五种对象;门、户、中留(天窗)、灶、行(门外之地) 。先秦时,腊祭是“一岁大祀” 。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走一很盛大的节日 。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一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从逐疫" 。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和邪气 。现代河南濮阳、汝州等地农村依然保存着在腊月初八晚上擂大鼓的风俗,有些地方甚至每天傍晚击鼓,直到除夕 。在安徽、福建一些地方还保存有发未表演傩舞、傩戏的风俗 。
腊八节又是佛教纪念日 。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 。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宋吴自牧《梦梁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利等寺俱设五味粥” 。其原料是五种豆子 。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部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南宋时代腊八粥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粟子等 。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赐百官 。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豆子、蜜枣等 。由于佛教的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做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物 。
腊八节除了吃粥外还有的地方吃冰 。中国传统的佛成道节是在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
佛成道日,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修习苦行 。经过六年苦修,经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 。释迦牟尼认识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决定放弃苦行,另辟蹊径 。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洗了一个澡,因体力极度虚弱,洗完后竟无力上岸幸得天神放树枝相助,才拉着树枝上了岸 。上岸后又得到一位牧牛女供献的乳糜,他吃了之后,体力有所恢复,来到岸边一棵毕波罗标下,静坐沉思,发誓“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座”!经过七天七夜的思考,释迦牟尼终于豁然大悟,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的彻底觉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佛”或“成道” 。后世把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称为“佛成道日”,为了纪念这一天而举行庆祝活动,就称为“成道节”、“成道会” 。
关于这一天的具体日期,说法不一,有说二月初八的,有说三月初八的,有说三月十五的,有说二月初八的,这些差别主要由于不同的传说、记载,和不同地区间历法换算的不同 。
中国传统的佛成道节是在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宋代时有的地方以腊月初八日作为佛诞节,如〈大宋僧史略》记载:“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也” 。有的地方则以腊月初八作为佛成道日,如《丹霞子淳禅师语录》载,丹霞子淳师腊八上堂,曰:“屈指欣逢腊月八,释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后追先师,重把香汤浴佛身 。”宋代北方多以腊月八日作浴佛节,南方以四月八日作浴佛节 。元代《幻住庵清规》及《敕修百丈清规制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辰日,其后南北统一以四月八日过浴佛节这样腊月八日便专属佛成道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