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特色戏曲文化:陕西眉户戏

陕西眉户戏是汉族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 , 眉户戏的曲调委婉动听 , 各地的人民都喜欢观看 , 眉户戏的曲调种类丰富 , 由于眉户戏流传较广 , 加上各地不同的特色口音使得眉户戏更加的种类繁多 。你对于眉户戏了解多少呢?本期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关于眉户戏的内容 , 一起来看看吧 。
【陕西特色戏曲文化:陕西眉户戏】眉户源于何地 , 尚无文献可考 , 艺人相传 , 说法不一 。一说源出眉县、户县 , 故称“眉户” , 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 , 自古盛行民间歌曲 , 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 , 古称“清曲调” 。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 。一说源于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词曲 , 最早流行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县) 。因唱腔、音韵委婉抒情 , 词句通俗易懂而备受民众赞扬 。如晋陆机说:名激情唱 , 榜人纵棹歌;唐李白道:“旧苑荒台杨柳新 , 菱歌清唱不胜春”一说源于晋南的蒲州、临猗、临晋一带 。
但可以肯定的是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中既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 , 也有华阴、华县的民间小曲 , 更有晋南的民歌调 。一说源出华阴、华县 , 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 , 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 , 故称“迷胡” , 即迷人的戏的意思 。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 , 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 。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 , 关于东路眉户 , 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 , 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 。
清朝乾隆年间 , 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 , 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 , 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 。抗战时期 , 延安称“眉户” , 所以今称眉户者居多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 在陕西 , 有人把唱曲与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 , 以小调曲子为主,发展成为小戏 , 逐步由“地摊子”搬上舞台 。这一时期 , 在晋南也有“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王喜荣、王胜才等开始把眉户搬上戏台演出 。
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 , 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 , 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一带;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户 , 活动于渭河以北地区 。初期剧目 , 多为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戏 , 如《张琏卖布》、《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一类 。艺人在演出过程中 , 不断从地方大戏中吸收唱腔、锣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饰等 , 用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 。
陕西的眉户多借鉴秦腔 , 山西的眉户则多借鉴蒲剧 , 遂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 , 能演出《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一类戏 。但长期以来 , 眉户仍以小戏为主 , 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 , 又无表演 , 一唱到底 , 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 , 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
抗战时期 , 在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 , 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 , 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 , 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 , 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 , 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 , 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