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神经伤残综合症 。脑瘫主要是运动模式的异常 。临床主要表现是肌张力问题、运动的落后及异常的姿势 。
由于脑瘫儿童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虽然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异常,但出于侥幸心理或因为对疾病的潜意识的拒绝,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误认为是缺钙,致使脑瘫患儿错过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时机,十分令人惋惜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是可以发现的,下面是有关脑瘫病早期发现的资料,可供参考 。
【脑瘫患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1.吃奶无力、经常呛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呼吸障碍、进食差者;
2.生后3个月还无站立或迈步表示者;
3.婴儿过百天还不能抬头,4-5个月挺胸时头仍摇摆不定者;
4.抓东西:婴儿在出生3-5个月时看东西要伸手去抓,如5个月以后还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者应怀疑;
5.面部表情: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脑瘫近于无表情,手中徐动型脑瘫常愁眉苦脸的样子,迟缓型脑瘫对父母的呼唤无反应;
6.发育比别的孩子晚,4-5个月不会翻身,8个月不会坐,以后学站时双脚并拢,脚尖着地,甚至出现两腿交叉,或不能坐站、表情呆滞等,或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硬挺易惊,动作过多或过少者;
7.婴儿期抚养十分费劲、过分闹人,安抚往往无效,阵阵打挺:或十分省心,不哭少动、不喂则不吃 。
8.还有其它一些症状可能还需几年以后才发现,如不会坐、站、行,不会抓东西、翻身,不会正常咀嚼和吞咽,不能正常讲话,流涎,孩子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手足下垂,剪刀步,斜颈,斜视等 。
9.换尿布、穿衣服很费劲 。
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上述全部症状,如果经常发生则要引起注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康复 。因为脑瘫的最佳治疗时机是婴儿8个月以前 。
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因此主要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关节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异常姿势 。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下肢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宾斯基征仍阳性 。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2.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也受累 。因此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失 。运动时肌张力变化,安静时变化消失 。不随意运动尤以上肢为重,亦可见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脸歪向一侧 。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而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也有将此型称为舞蹈——手足徐动型,即快速不自主运动与慢速不自主运动同时存在 。
3.强直型
较为少见,锥体外系损伤所致 。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绪、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
- 私处脱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喝蜂蜜水真的可以减肥吗?蜂蜜水减肥方法有哪些?
- 桑葚煮粥的方法
- 养榕树真的不吉利吗
- 水乳和面霜的先后顺序
- 八月发朋友圈正能量的句子
- 有苦又甜的句子
- 六招教你抹平小肚子
- 站式瘦腰 你听说过吗?
- 粗腰MM进:“腰精”不是一天修炼成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