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丽人生》这个电影,你有何感悟?( 二 )


在绝望的时刻,圭多的儿子乔舒亚眼中却充满了希望 。
圭多把集中营包装成了一场游戏,本来还纳闷的乔舒亚逐渐投入到了游戏当中 。
既然是玩游戏,又怎么会感到苦呢 。
圭多用伟大的父爱阻止了黑暗对乔舒亚的侵袭 。他的故事告诉了世人,父亲的一大责任,是保护孩子纯真无邪的精神世界 。
他成功了 。
惨剧扭转成了喜剧 。
罗伯托·贝尼尼在集中营部分实现了演技爆发,他“苦乐合一”的表演堪称是神乎其技 。
被送往集中营途中,为了安抚乔舒亚,他努力地喜笑颜开 。一半黑暗的灯光影射着他内心的恐惧,他大笑的时候,笑出了一种无奈的感觉,配合其他被捕者苍白的面孔,场面沉重而惆怅 。
圭多在集中营遇上那位相熟的德国军医,以为自己有了救星,等着救星施以援手,却得知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之时,罗伯托·贝尼尼直接用演技诠释了圭多的心理状态——心里面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崩腾 。
巨大的心理落差把影片的悲凉情绪推到了一个高点,即便如此,圭多还是用一己之力扭转局面 。
他把音乐对准了窗外,为妻子放歌,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居然变得浪漫了起来 。
结局自然是全片最让人痛心的部分 。
没有这个真实而残酷的结局,《美丽人生》可能就不会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并且在豆瓣Top250榜单排名第五 。
明明最后是彻底的悲剧,怎么又变成喜剧了呢?
对懵懂无知的乔舒亚来说,坦克真的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喜剧 。
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是,最后一句台词,揭示了整部电影的故事是由乔舒亚来讲述的 。
父亲圭多的行为对他影响深远,这意味着,他有可能会模仿父亲为他做的那样,为观众制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
这样一来,上文提到的订婚宴抢亲,以及圭多在集中营乱放广播却毫发无伤等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都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
因为故事是乔舒亚讲述的,他用了一些“夸张”手法 。
过度解读一下,圭多和多拉童话般的故事也可能是乔舒亚虚构的 。
希特勒早在1935年就推行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通婚的相关法律,1939年后意大利作为法西斯国家也应该要配合执行 。
就算圭多和多拉打破了门不当户不对的困难,也还得搞定律法上的问题,总之,他们要在一起,绝不是电影所呈现地那么简单 。
如果你不愿意相信童话和奇迹,那圭多和多拉就根本没有在一起过,他没能抱得美人归,而是和另外一个犹太女子结婚,多拉只是作为朋友偶尔来看望他 。可惜圭多真正的妻子难产而死,为了让乔舒亚相信他有妈妈,圭多编造了一个童话故事 。
然后,乔舒亚改编了那个童话故事给我们听 。
如果你相信乔舒亚的故事,那圭多和多拉就真的曾拥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 。
一如圭多那舍友提到的“叔本华的魔法”,意志决定一切 。
“叔本华的魔法”是真正贯穿全片的命题,影迷众说纷纭的猜谜游戏应该更多只是为了铺垫那德国军医的情节,有资料说导演本人都说最后那谜语只是为了反映战争的荒谬,没有确切的答案 。
战争只是故事的大背景,主题核心不是讲战争,而是讲如何(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悲剧,如何把悲剧变成喜剧 。
叔本华的理论是一个出发点,“我想怎样,就怎样 。”
我想睡着就会睡着,我想娶妻生子就会娶妻生子,我想战争变成游戏那战争就是在玩游戏而已 。
当然这不是说说就能办到的,这是思想的功夫,要认真,要运用精神力量 。
圭多正是运用了“叔本华的魔法”,用意志和行动让乔舒亚相信,给予了乔舒亚一个美丽人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