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丽人生》这个电影,你有何感悟?

《美丽人生》是一场喜剧,从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 。
悲剧的事实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
电影的灵感来源,是一位二战集中营幸存者写的自传《最后,我击败了希特勒》 。作者鲁比诺·萨尔摩尼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描述悲惨的集中营生活,他认为自己成功地走出集中营并娶妻生子,有了美好的生活,这等于是破坏了希特勒的邪恶计划 。
他在某种程度上打败了希特勒,这个结果是一个喜剧 。
片名的灵感来源于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在得知斯大林下令要杀掉自己的时候,他说:“无论如何,人生都是美丽的 。”
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死亡的悲剧,被他曾经美好的年华所淹没了 。释怀了悲伤的部分,剩下了快乐的光影 。
到了电影中,所有的“悲”,不但是用“喜”的方式表现,而且也被转换成了“喜” 。
开场的场景绝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
因为车子刹车失灵,罗伯托·贝尼尼饰演的犹太青年圭多被误认为是意大利领导,“麻烦让开”的手势被误认成纳粹的敬礼手势 。
群众欢呼雀跃,迎接不速之客的到来 。
明明是意大利法西斯的崛起,黑暗悲剧的来临,却因为嘲笑和讽刺,变成了喜剧 。
这也奠定了全片的黑色喜剧的基调 。另外汽车的失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
圭多和女主角多拉的遇见 。
多拉从谷仓二楼不小心掉了下来,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
幸运的是圭多反应及时,接住了多拉 。这可以看作是后面剧情的一次暗示,多拉从“高处”掉了下来与圭多亲密接触,也就是她脱离上流社会与圭多相爱 。
一开始是患难,后来却是幸福与真情 。
圭多的理想是自己开书店,果然犹太人大都是天生经商的材料 。
只不过他要申请开店的时候却被负责审批的鲁道夫蔑视并拒绝 。
有理想却不能得志,这是令人失望的事情 。
但经过罗伯托·贝尼尼的戏剧化处理,办事不公正的鲁道夫得到了惩罚,观众没有感到失望,反倒是喜笑颜开 。
开不成书店的圭多只好去当服务员,工作中他得知罗马派来了一个督学来视察学校 。
想起女神多拉在学校里任职,圭多想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点子 。
于是本来是督学前来向小朋友们宣扬种族主义的道德沦丧,被半路杀出的圭多渲染成了取悦小孩子的儿童欢乐剧场 。
这么演的意思好像是说,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是低龄的,幼稚的 。
等圭多终于争取到了和多拉的第一次非正式约会,糟心的事情扑面而来 。
多拉的裙子破了,两人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 。
本来是一场失败至极的约会,圭多的心情却一直好得不得了 。一系列的“巧合”逗乐了多拉,即便圭多说出了那段如饥似渴的经典表白台词,多拉也表现得十分大方 。
如果不是因为喜欢上了圭多,她势必是两三个巴掌予以回应了 。
可多拉毕竟是上流社会的人,在三四十年代,她的婚恋自由难免会受到约束 。
圭多再怎么乐观,也得接受多拉要被安排嫁给权贵的事实 。
多拉和未婚夫宣布订婚的晚宴,眼看就要成为圭多的心碎之夜,没想到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 。
充满虚情假意的订婚宴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 。
可能有观众角色这段情节太假了,圭多这么一个小人物,是不可能这么轻易就拐跑“公主”的 。
但其实全片的荒诞情节都有一个合理存在的理由,详情最后会聊到 。
全片的下半部分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一场大型惨剧 。
圭多被抓进了纳粹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有多凄怆,就不必多说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