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多久才能好?( 四 )


(3)乳汁吸入性肺炎 ①病史:常有诱因 。早产儿多见,尤其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者有吞咽协调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食管闭锁或气管食管瘘;严重唇、腭裂者 。②临床表现 。③X线表现 。
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①病史:注意询问高危因素 。如宫内-孕妇妊娠期感染史(早期病毒为主,晚期细菌为主)、羊水穿刺操作、绒毛膜羊膜炎及胎膜早破等;产时-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延长、羊水有臭味或胎盘糟粕等;生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史、脐炎、皮肤感染以及有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如出生体重<1500g、长期住院、机械通气超过72小时、侵入性操作、长期静脉营养等 。②临床表现:宫内感染多于生后3天内出现症状,产时或生后感染多在出生3天后发病 。临床轻重不一 。轻症仅呼吸增快,重症呼吸困难明显,伴呻吟、吐沫、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等 。可伴发热或低体温、反应差、吃奶差等感染中毒症状 。肺部可及湿啰音 。重症常并发心力衰竭、DIC、休克、持续肺动脉高压、肺出血等 。③X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X线特点因病原体不同而异,病毒感染时仅示两肺纹理粗或散在片状阴影;细菌感染时两肺野有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可伴肺大疱、脓气胸 。早发型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肺炎胸片改变与RDS不易区别 。④血液检查: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加,核左移,血小板可降低 。脐血IgM可升高 。细菌感染时血CRP(C反应蛋白)多升高 。⑤病原学的检测:气管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必要时做血培养 。出生后1小时内胃液及生后8小时内气管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均可提示宫内感染的致病菌 。血清特异性IgM以及病原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⑥血气分析:判断呼吸衰竭及类型 。
治疗听语音
1.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1)羊水吸入肺炎 ①对症治疗:根据缺氧程度选择头罩吸氧,或机械通气;②预防和控制感染: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 。
(2)胎粪吸入性肺炎 关键是改善通气和氧疗支持 。①清理呼吸道:对有羊水胎粪污染且宫内窘迫的新生儿,需立即评估其有无“活力”,“无活力”即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肌张力低下,和(或)心率<100次/分 。在分娩后呼吸出现前,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吸引 。注意胃内容物也应吸净,避免误吸 。有活力者需注意监护其是否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等表现 。②监测和观察项目: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氧饱和度 。密切观察呼吸窘迫症状和体征,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X线胸片监测肺部病变,注意有无并发气胸或纵隔气肿 。③氧疗:当PaO2<60mmHg或TcSO2<90%时,应根据缺氧程度进行氧疗,维持PaO260~80mmHg或TcSO292%~97%为宜 。轻者选择鼻管、头罩给氧 。当FiO2>0.4时可用CPAP(持续气道正压)治疗,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压力4~5cmH2O,临床及X线胸片提示肺过度充气时应小心,压力不宜太高 。当PaO2<50mmHg,PaCO2>60mmHg时,常采用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机械通气,如胸片以肺不张为主或血气以低氧血症为主,初调时吸气峰压可稍高25~30cmH2O,吸气时间可适当延长,吸/呼比1:1~1.2,呼吸频率35~40次/分;如胸片以肺气肿为主或血气以PaCO2增高为主,初调时吸气峰压应稍低20~25cmH2O,吸/呼比1:1.2~1.5,呼吸频率40~45次/分 。对于常频呼吸机应用无效或有气漏如气胸、间质性肺气肿者,用高频振荡通气,高频呼吸的频率为8~10Hz,可能有较好的效果 。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时,可采用快频率(>60次/分)的常频通气,维持pH7.45~7.55,PaCO225~35mmHg,PaO280~100mmHg,TcSO297%~99%,通过碱化血液可降低肺动脉压,是临床上经典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NO吸入、高频振荡通气和体外膜肺(ECMO)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④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保暖、镇静,热卡供应,维持血压、血糖、血钙正常、纠正酸中毒等 。保证入量,适当限制液体 。注意胸部物理治疗,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尤其对机械辅助呼吸者 。⑤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国内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200mg/kg)治疗MAS(胎粪吸入综合征),应用后6小时及24小时血氧合状态显著提高,且早期应用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气漏的发生,改善氧合,缩短应用机械通气的时间 。⑥抗生素的应用:仅凭临床表现和X线片鉴别MAS和细菌感染性肺炎比较困难 。常需要选择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积极寻找细菌感染的证据(血培养、气管分泌物培养等),以确定抗生素治疗的疗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