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风水最好 张姓最好的风水名字


鞍山
张为当地第二大姓
鞍山张氏族谱:讲述汪家峪村百年过往
“等我们这一代人去了,谁还会记得汪家峪村的历史?”1994年,鞍山市汪家峪村农民张甲龄拥有了一个门牌号:鞍山市高新区汪峪街道新峪社区64栋,并同时拥有了一个城镇户口 。
1993年11月,汪家峪村撤村,作为当时汪家峪村张氏家族“比较有文化的人”,张甲龄耐心历数各家祖辈,从此开始了历时二十年的家谱收集整理工作 。
至今,昔日的汪家峪村已变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不知道,被自己称为“绿色智慧城”“鼎祥花园”“紫云山庄”“山水家园”的这块土地,有过一个村庄叫“汪家峪”,曾经有过重要的考古发现 。
2006年,在汪家峪村土生土长的张甲龄,62岁了,由他整理的《汪家峪村张氏族谱》完稿 。他说:“我想做些能留下点来东西的事情,让下一代年轻人还能找到、想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祖祖辈辈 。”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编修家谱,以看清自己从何而来 。张甲龄,只是当下鞍山民间修谱者的一员 。他重新编修的《汪家峪村张氏族谱》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城市变迁的独特视角 。
乡关
张甲龄编修的《汪家峪村张氏族谱》中记载:1972年在汪家峪村北发现汉代墓群,1972年在上汪家峪发现辽墓,1990年在汪家峪前山南面羊耳峪发现一座辽代石墓,2000年原汪家峪村(现紫云山庄处)发掘出古猛犸象门齿化石,2002年高新区原汪家峪村建筑工地发现清代夫妻合葬墓,2004年汪家峪发现新石器晚期的古墓葬,2005年汪家峪地区发现“岩画”石龟……
但是,他土生土长的汪家峪村已不复存在 。
据《鞍山市千山区志》记载,1993年11月26日,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征用汪家峪村土地1672.5亩,并撤消该村建制 。
这是一条城市化发展道路:征农田、拆旧屋、盖高楼……20多年过去了,往日的汪家峪村,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包括科研、教育、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行政管理等区域化、多功能化、现代化的综合性新城区 。
1994年,张甲龄所在的下汪家峪村动迁,全村居民陆续搬迁到原上汪家峪北山南坡上新建的居民楼区内(新峪社区),就在如今的绿色智慧城后面 。下汪家峪村迈入了城市化进程,占全村人口90%张氏族人实现了当“城里人”的梦想 。
据张甲龄描述,当年汪家峪村东边有一条河——村里人叫它“东河”,其名实为南沙河(如今改称万水河),昔有“白沙滩”之称,为太子河左侧支流之一 。还是幼童的他夏天常常与村里的小伙伴在河里摸鱼戏水,太阳下山才想起归家 。张甲龄至今珍藏着幼年时期村庄的老照片,曾经的高粱地、老屋、院子,如今均被交通要道与现代楼群所取代 。
虽然这个“消”而不“逝”的村庄,只涉及那段时期内的一处地方,但其飞速变化的模样,却无疑显露了当时城市发展的普遍特征 。
乡愁
“汪家峪村的事、人、形象都在逐渐淡忘 。比如汪家峪村名字的来历,张氏祖先三百年前从庙尔台搬迁过来,谁先搬迁,何时搬迁,这都是重修家谱需要整理的工作 。”张甲龄说,为后人留一个汪家峪村真实的影子,为了不被淡忘,是他着手重新整理家谱的初衷 。随着张氏族人年龄日益增大,张甲龄更是加快了修谱的脚步 。
张甲龄说,由他整理家谱,是“历史的安排” 。他的确有着独到优势: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高中生,自称为“当时农村中有文化的农民”,上世纪60至80年代相继担任第18中学、第57中学、眼前山矿中学语文老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