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半鬼节的由来是怎样的?怎样祭祀祖先?

据元代周密的<乾淳岁月记>记载,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 。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
我国以正月十五上元,十月十五下元,七月十五为中元,本来就是一般性节令 。由于佛教的兴起,从六世纪起,形成了重要节日,俗称鬼节 。是佛教徒追荐祖先的祭日,求佛救度死去亡人的活动 。
这天僧寺举行水陆道场,诵经法会,放灯等宗教仪式,施斋众僧 。
佛教徒也都上坟祭祖,供佛求助 。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这一节日和前一两日寒食节汇合,形成了一个综合节日 。寒食节本来是禁火日,因重耳悼念介子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于是又与祭奠祖先亡灵的郊游扫墓结合起来 。
形成了清明节 。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
祭祀祖先风俗: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 。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 。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
您好,谢谢您的邀请,农历的七月十五,在道家称中元节,佛家称孟兰盆节,民间称鬼节 。整个七月人都慌兮兮的,虽然有一些灵异事件的出现,但并不足以证明鬼的存在 。个人观点:打个比例,我们现在的双十一,原本自嘲产生的光棍节,商家看上后成了购物节 。我认为节日是为了某种需求创造的,鬼节的产生一方面是祭祀的需求,另一方面当时香烛纸钱的商家,更好的卖这些,渲染强化了这个节日!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据说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怨郎诗》里有这么一句,七月半是什么节?尝新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又是什么鬼?它们有没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而且还发生了......
一、尝新祭祀活动、尝新节
假设史料记载为实,那么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它们的关系的有这么一段:《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翻译成人话,就是说阴历七月,新粮食下来了,天子进行尝新祭祀活动 。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来那时尚未固定 。(现如今,尝新活动在我国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日本还是保留节日,称为“尝新节”、“新尝祭”等 。笔者老家陕西的周至、户县(现在叫鄠邑区)一带每年阴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类似活动,在此期间,每村每户在每年阴历同一天宴请亲朋好友,我们叫待客或过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