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九贴敷疗法的三九贴真的安全可用,并有确切的临床价值吗?

临近冬至,有关机构关于三九贴预约的各种宣传又开始铺天盖地的来了,各种天花乱坠的宣传只有更好,没有不好,好像特别适合孩子,“不打针不吃药,贴贴更健康”已经成为刷屏的广告语,极富吸引力 。

伏九贴敷疗法的三九贴真的安全可用,并有确切的临床价值吗?

文章插图
那么三九贴到底是否可靠,是否真如所说的那么历史悠久,疗效神奇,无毒无害呢?
深度的系统梳理和挖掘结果颇为令人意外和困惑:既未能发现三九贴的历史典籍依据,也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现代循证医学依据,到是发现三九贴的药物配方中,主要麝香早已不复存在,目前所用多为强烈的腐蚀性刺激药物,毒副作用比较大 。
近几年来所宣传的三九贴大多由三伏贴延伸发挥而来,三伏贴的直接记载来自清朝医家张璐(1617~约1699)的医学名著《张氏医通》,原文所载仅为三伏贴,主要用于在三伏灸无效之后的“冷哮(顽固的支气管哮喘)”一症,主要使用白芥子等腐蚀性药物贴敷,破皮发泡引起局部炎症,进而帮助配方中所含有的主药麝香进入经络,发挥其和艾草一样的纯阳之性,温通十二经脉,进而发挥比三伏灸更为强劲的疗效,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之法,一次即止,不可多用 。这也是所谓“天灸”的由来,而三九贴自身并没有找到任何历史典籍的直接记载 。
三九贴的普通临床验证研究论文等远较三伏贴为少,而且多为化学灼烫伤所引起的一般性创伤应激炎症的免疫增强作用,尚未见到有关三九贴自身明确的药理活性或者机理的研究报告,其独特性或者唯一性并不充分 。
【伏九贴敷疗法的三九贴真的安全可用,并有确切的临床价值吗?】
伏九贴敷疗法的三九贴真的安全可用,并有确切的临床价值吗?

文章插图
比较充分的研究资料显示,三九贴、三伏贴的常用配方药物主要包括白芥子、细辛、斑螯、毛莨等热性强刺激药物,除了化学灼烫伤引发的应激性炎症具有一定的免疫刺激作用之外,其余应该多属剧毒刺激的负面效应 。例如有更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白芥子含白芥子苷,斑蝥含斑蝥素,毛莨含原白头翁素,均属于强刺激性物质,接触皮肤后,都会产生化学性灼伤症状,或多或少还可能会存在有过敏和不同程度的中毒过程,并能够由皮肤吸收后,进而影响肝脏和肾脏 。这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发泡破皮主药白芥子,其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发热,破皮甚至引起水泡,误服还能致死 。
此外,三九贴目前大多属于医院制剂,制做过程多为比较粗糙的手工过程为主,尚未见到质量标准,卫生无菌水平及其控制过程不详,今年夏天某省三甲儿童医院出现上百名儿童群体性三伏贴灼烫伤公众卫生事件,据传问题正是出在了制剂环节 。

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之后可以看见:“三伏贴”的古今用法已有很大不同——古时涂抹贴敷属有氧贴敷,用时较短,毒性有限,现在粘贴属无氧贴敷(三九贴并无古代典籍记载),毒性更甚;古时适应症只有三伏灸难以治愈时,需要加强刺激的顽固哮喘(冷哮)一疾,现在,宣称的适应症越来越多,内外妇儿几乎无所不包;古时疗程当年,一个伏天,三次即止(无论是否有效),现在是三年,加上三九贴,至少要求连续贴敷十八次;古时仅用鲜姜汁调敷,现在也会用到酒精等化学辅料以增加皮肤的渗透性;古时三伏贴主药用麝香,取其能通十二经脉的纯阳之性,现在因为动物保护和资源稀缺等限制,以及成本控制等原因,基本不再可能用到麝香,已失去了天灸最核心的天火之源,名存实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