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中,葬礼有着许许多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程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也逐渐形成了独特并且简单的葬礼风气和习俗 。那么在上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海文化中的传统葬礼以及风俗吧 。
哭丧
据说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在当地死了亲属,妇女不唱哭丧歌,被视为不孝 。但是地道的哭丧歌已经不为常人所掌握,因此现在的丧礼往往花钱请专业人员前来哭丧 。
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 。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套头比较呆板,不能自由抒发,只要掌握套头的基本内容,哭丧时一般可以应付 。
所谓散哭,就是人死后,亲人悼念他时哭唱的歌,一般是围绕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今后没有亲人的苦况的哭诉 。这种哭还往往勾起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诉说,所以一发而不可收,虽经人家再三劝阻,还情犹未尽,欲止不能 。
吃豆腐
和北方一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故去都谓为喜丧,儿女们除了举办丧礼以尽孝心外,还要备下酒席以答谢亲朋好友 。在上海,参加这样的丧礼俗称“吃豆腐” 。
说起“吃豆腐”的由来,可谓是传说众多 。一个说法是,战国时人乐毅非常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 。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并流传至今 。
另一个说法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长生 。其父病死后,按礼仪三日之内须停厨熄火,所以刘安连吃三天冷豆腐 。旁人见他把一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遂说他不守礼节 。
刘安乃于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答谢各方宾客,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说破真情 。从此,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而成殓后以豆腐答谢吊唁宾客的习俗亦由此形成 。当然,关于“吃豆腐”由来的说法还有很多种,但各种传说中都少不了豆腐,可见豆类食品确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
【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第一天法事
五七祭奠仪式的隆重还在于内容丰富的超度法事 。超度法事一般要进行两天两夜,有着比较严格的礼仪规范和超度程序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八仙桌摆起供奉祭品和法器的台面 。正南方是主祭台,摆放着死者的灵牌以及香炉烛台、贡品礼器、八九个用白纸折叠而成的长方形书册码放整齐,置于祭台左侧 。
东西祭台后方悬挂着描绘阴曹地府各殿情景的布幔 。约一刻钟左右的时间,法师完成了主祭台前的超度仪式,接着带领一干道士分别又在东、西、北祭台诵经膜拜、做法超度 。想必此项法事是在一一礼拜阴曹各殿,以求对亡者的礼遇 。
第二天法事
用六张八仙桌叠起三层,最高一层上面放一座纸桥,一条白麻布从桥顶横贯,斜落于高高叠起的八仙桌两侧,远远望去极像一座石拱桥 。此桥即象征着亡灵走完阳间的最后一步,也是踏入阴间的第一步——奈何桥 。“桥”旁几条长凳一字排开,又像一座平整稳定的桥 。
死者的长子手托方盘,上面放有父亲的灵牌及香炉,他的对面是那个年轻法师,法师手摇铜铃口中念念有词的吟诵经文,身后有两名道士手持笏板附和吟唱,亡者亲属则围桥而立,随着法师的诵经节奏鞠躬默哀,气氛极为庄严 。
伴着法师的吟诵、哭丧人的痛哭,其他道士吹拉弹奏,奏响礼乐 。就这样,法师一步一诵经,引导灵牌从地面踏上长椅,然后又在长椅上一步步诵经后退,直至走完长椅,象征着亲人平安走过奈何桥,也体现了亲人对死者的最终送别 。
- 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胜地
- 云南四大民族剧种之一的云南壮剧
- 品味独特的徐州酒文化
- 古色古香的福州十番文化
- 独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 “单弦”北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早产有什么征兆?如何有效的预防早产?
- 母乳不足怎么办?哪些方法能促进乳汁的分泌?
- 最近有人请客吃饭,用自制的葡萄酒给大家喝了,然后集体中毒了是什么原因?
- 说说喝茶减肥那点事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