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环境因素: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认为其父母对自己更加厌恶,使自己有更多的罪恶感,对自己缺乏适当的感情 。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
2.消极的自我暗示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 。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
早年由于某些外部伤害造成的恐惧,抵触等心里阴影对之后行为上的一种暗示性原因.
也叫被动攻击型人格或简称被动攻击是人格障碍类型之一,是一种以被动方式表现其强烈攻击倾向的人格障碍 。患者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 被动攻击人格,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 。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
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将此类型列为应进一步研究的障碍 。
主要特征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
具体表现如下:
1)用被动的挑衅态度对待他人的要求和期望,如不愿发挥自己才能,消极怠工,强词夺理,丢三忘四,不守诺言等,对他人忠告感到愤恨;
2)做事不合作,故意作对,闷闷不乐,易怒,好争辩;
3)对自己持抱怨态度,表现出苦恼行为,觉得自己时时处于一意孤行和绝对依赖这对矛盾中 。缺乏自信,对前途悲观 。
被动攻击型人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属于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患者不能用恰当的、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却又不愿坦荡、大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
儿童有对抗性格,逆反心理者,容易发展为此类障碍 。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 。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
- 神药“灵芝”的药性、功效、副作用应重新鉴定。你怎么看?
- 想怀孕最好方法是什么?
- 黑豆豆浆有什么功效?
- 适合摘抄发朋友圈的句子
- 哄老婆开心的话
- 老爸生日日祝福语
- 回家的感觉的简短句子
- 撩人早安问候
- 形容一个人温柔大方的文案
- 祝福2021的文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