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 。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
8.缺乏同情心 。
9.有很强的嫉妒心 。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 。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 。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 。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 。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 。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
自恋性人格多形成于成年的早期,在临床上符合下列五条就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 。
- 神药“灵芝”的药性、功效、副作用应重新鉴定。你怎么看?
- 想怀孕最好方法是什么?
- 黑豆豆浆有什么功效?
- 适合摘抄发朋友圈的句子
- 哄老婆开心的话
- 老爸生日日祝福语
- 回家的感觉的简短句子
- 撩人早安问候
- 形容一个人温柔大方的文案
- 祝福2021的文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