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文章插图
昨日夏至 , 天气开始闷热潮湿 。气温稳步上升 , 三伏天也离我们不远了 。那么三伏三伏 , 到底怎么来的呢?
三伏天 , 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 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 ,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 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

文章插图
俗话说“冷在三九 , 热在三伏” 。7月7日节气是小暑 , 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因为小暑过后 , 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 , 全年最热的日子 , 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 , 谓阴气将起 , 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 , 因名伏日 。”夏至这天白昼长 , 太阳角度最高 , 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 , 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 ,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 ,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 , 气温升高热炎炎” 。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 , 即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 , 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作庚日 。庚日的“庚”字 , 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 , 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 , 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 , 第3个庚日为初伏 , 第4个庚日为中伏 ,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 , 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 。所以 , 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以后就出伏了 , 随着日照时间缩短 , 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

文章插图
从气象的角度来讲 , 主要是因为春分以后 , 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 到夏至日 , 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处 , 此时获得的阳光最多 , 太阳高度角最大 。以北京为例 , 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 , 太阳高度为73.5度 , 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 。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 , 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 , 到达地面的就多 , 有利于地面温度的升高 。此外 , 夏至的日照时数最长(例如北京夏至日白天长达15个小时) , 日照时数越长 , 地表白天吸收热量的时间就越大于夜晚向大气中散发热量的时间 , 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 , 温度持续增高 。三伏天开始于夏至后约20天 , 其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 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
- 新生婴儿打嗝怎么办
- 面包机怎么用
- 水鱼怎么做好吃
- 鸭香南瓜怎么做
- 家常排骨炖面条怎么做
- 往事烟云的句子
- 怎么让孩子玩手机时更聪明
- 勾小孩的鞋怎么勾?
- 红眼病是什么?有什么症状?
- 卵巢癌晚期死前3天的症状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