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通宝背一钱,这“一钱”是面额还是重量?

【洪武通宝背一钱,这“一钱”是面额还是重量?】“洪武通宝”上的“一钱”等字样,指的是货币的重量 。谈到“洪武通宝”,就不得不从“大中通宝”说起 。
早在称帝之前,朱元璋就在金陵(今南京)设宝源局,铸造了“大中通宝”钱,还不能正式算是明朝的钱,当时各路农民起义军都有铸钱,“大中通宝”是其一种 。
1.张士诚铸造了“天佑通宝”;
2.刘福通铸造了“龙凤通宝”;
3.徐寿辉铸造了“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4.陈友谅铸造了“大义通宝”;
5.明玉珍铸造了“天统元宝(通宝)”;
6.朱元璋铸造了“大中通宝” 。
大中通宝的面值共有5等,从小到大分别是: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 。形制见下图:
“洪武通宝”的面值沿袭大中通宝的五等制,也是分为五种,分别是
小平钱在背面穿孔,右边铸有“一钱”两字,这是纪重钱,表示重量是一钱 。折二为二钱、折三为三钱、折五为五钱、当十为一两,都表示的是重量 。当十钱的背面,除了“一两”二字之外,穿孔的上方还铸有一个“十”字,表示当10枚小平钱 。形制见下图:
明代钱文没有“元宝”,一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二为避元朝之元;也没有“重宝”,因为朱元璋名重八,一律称为“通宝” 。
明朝初年,曾仿照元朝前期的办法: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 。但不久就加以变通,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钱为辅 。后来纸币膨胀跌价,一切都以银钱支付 。
明朝的纸币,是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的,全名叫“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宝钞”额面分六种:
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 。一贯是明代纸币的最大面额 。
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