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换一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二 )


萧红文笔细腻、清新 , 在她的表述下 , 我们走进了一个衰落的村庄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 , 也是寂寞的 , 周围的故事是灰色的 , 这里的村民 , 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 , 生的普普通通 , 死的平平淡淡 。我想萧红写这本书是内心并不是平静的 , 但她所有的描述却都是平静的 。
矛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 , 一幅多彩的风景画 , 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让读者看清了旧社会的真面目 , 让我们更加了解萧红 。
如果简单总结的话 , 起个概括性的题目 , 可以改为《回望灰色》 。
喜其如诗画 , 哀其难挣扎 。
好多年前认真看过这部萧红的自传小说 , 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引起我内心的共鸣 。作者的童年回忆定格在东北的小城—呼兰河 。虽然她长大后选择挣扎逃离 , 但是她没有办法忘记这个属于她的精神家园 。
我猜想作者提笔写自己的童年时一定充斥着快乐 , 因为一个个乡民、一幅幅场景都无比鲜活地跃入我的脑海 。流畅的叙述 , 诙谐的语言 , 极其清晰准确地打开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读了多个故事后渐渐觉得作者的笔端沉重 , 似乎用自己的成长在控诉难以言状的伤怀 。在一个上世纪初的旧社会、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城 。除了祖父的后园带给她的美好和幸福 , 很难让作者找到纯粹的快乐 , 常常是小欢喜夹杂着更大的悲凉 。
往事依依 , 娓娓道来时 , 读者肯定会随诸多人物悲喜与共 , 甚或握拳怒骂 。其实每个人的回忆里 , 都会放大美好的时光 , 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 。有些人愿意静下来继续追忆往昔 , 可能就会咀嚼到苦难 。环境的恶劣 , 人性的丑陋 , 经历的坎坷会随着深入的回忆而浮现出来 , 正如萧红自传中批判的种种 。
呼兰河传是引发共鸣的小说 , 语言如诗如画 。而里面的人物却像“团圆媳妇”般令我为之哀叹 。时代滚滚向前 , 生活也都喜忧参半 , 只能祝福你我终有一天可以领略到生命些些真谛 。
《呼兰河传》 , 萧红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 是一部淡化情节的散文化小说 。作家以她童年的视角、细腻的笔触 , 向我们展开了一卷呼兰河畔呼兰小城的风俗画 。布店、饰店、学堂、牙医馆、碾麻房、豆腐房、扎彩铺 , 甚至那个经常淹死牲口和小孩儿的大水坑……都留在了作家童年的记忆里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这是作家萧红对故乡冬天最直观的感受 。在我们东北 , 这一句话 , 就能勾起很多人对故乡深刻的记忆 。而且 , 我们说 , 留在萧红心里面的 , 还不仅仅是这寒冬 , 还有那个“小团圆媳妇儿”给婆家用滚烫的开水洗澡 , 两天后就洗死了……还有那个跟小动物说话的老光棍长工有二伯……以及那个大水坑淹死小孩儿后人们的围观 , 却没有一个人说要把坑填平的……还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祖父……那些跳大神的、做法事的道士、放河灯的人们……作家萧红依然沿袭了《生死场》的主题 , 写着呼兰河畔人们的生与死……
《呼兰河传》 , 读后我没有要给名家换一个题目的想法 , 觉得换什么题目都不比《呼兰河传》贴切 , 动一个字都是对作家的不恭 。我掩卷有思:只是觉得 , 这么优秀的作家 , 怎么命运就那样多舛、客死异乡了呢?她的呼兰小城 , 是我们大家的呼兰小城 , 她的呼兰河 , 永远在我们心间流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