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详解: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则是佛教的主要理念,引导世间万物解脱束缚走上轮回的道路 。佛教证悟中也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还想了解》》佛教说的一劫是多少年?
四果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
【佛教文化详解:佛教四果是哪四果】四果:梵文称为阿罗汉果 。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 。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
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 。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 。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 。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
佛教四果:
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死后七往来 。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如弥勒菩萨就是证得斯陀含果,死后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证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间彻悟涅盘寂静而达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无还)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南传佛教的最高果位 。(同时也是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