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最后一课》中的故事是不是虚构的?

最后一课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构出来的优秀短篇小说 。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 。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 。我读小学的时候记得语文课本里就有这篇小说,印象很深的 。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
但是该地区人们本来就大多讲德语,所以小说描写的强制学习德语是不 存在的 。作者在这方面虚构了情节是为了加强小说的感染了 。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构了一些情节 。但是不应该影响小说的优秀 。
这个不能确定,我们就当故事看吧!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 。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
《最后一课》取材精炼,文字简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没有废话,没有闲文,这两千字可说是字字有作用,并且在字里行间蕴蓄了无限深远的意境 。
《最后一课》作为课文,被收录进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讨论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说明提出问题的同学在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这是好事!同学们都可以这样想的话,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我们认为,最后一课的内容很真实很有意义!至于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我觉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主题思想或者说是中心思想是真实的,一个国家,在亡国的最后时刻,作为母语的老师,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不堪!国家不再,国语焉存?应该说,最后一课,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感谢提问的同学!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曾被编入我国中小学教材,因此我们并不陌生 。
作品背景是,普法战争(1870-1871年)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 。讲述的是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这里的乡村小学迎来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
这部短篇小说,就文学作品来说,文笔精炼,结构紧凑,寓意深刻,立意深远,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学习文章写作笔法,了解法国人的对阿尔萨斯-洛林的感情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无从考究,也没必要纠结于此,但我们可以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 。
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 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以说德语居民为主,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 。长时期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统治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 。和洛林一样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后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重归纳粹德国,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夺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