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用抗生素治感冒?你可能一直都用错了!

抗生素是非常常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 。很多人把抗生素称为消炎药,无论感冒、发烧还是拉肚子,自行判断症状像炎症,就会求助于他们眼中的“消炎药” 。; ;;但其实,我们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有很多误区 。01
抗生素的前世今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抗生素的前世今生 。
关于抗生素的发现,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
话说1928年的夏天,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培养的细菌给忘了 。三个星期后,弗莱明回到实验室查看自己培养的细菌生长情况,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 。
弗莱明带着好奇,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他心想一定是青霉菌制造了某种化学物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要换作一般人,估计不会想太多 。但弗莱明发现这一奇怪现象之后,夜里躺在床上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于是,他找到他的两个朋友弗洛里和钱恩,一起探究这个现象 。; ;经过艰苦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还真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结果证实了弗莱明之前的猜想 。由于这是从青霉菌身上分离出的物质,弗莱明便把它称为青霉素 。;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战伤感染而死亡的士兵不计其数 。青霉素作为治疗战伤感染的特效药,自然而然成为了重要的战略物资,贵如黄金了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 。;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近万种抗生素接连被发现 。然而,其中大多数毒副作用太大,只有不到百种适合用于传染病的治疗 。虽然如此,抗生素作为感染治疗的首选药,其地位至今仍然无法撼动 。医生仿佛找到了一件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在临床治疗中大量使用,屡试不爽 。之前曾有医学研究者报道,每年全世界有近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已经接近80% 。渐渐地,人们发现抗生素剂量越用越大,药效也越来越差 。这是因为微生物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同样适用 。; ;02 ; ;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基因被保留; ; ;
具体而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普通细菌被抑制了,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界的竞争,反而促进了少数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的增长 。由此,耐药基因被保留下来,并不断遗传给下一代 。
此外,有研究表明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能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耐药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耐药基因 。那么你可能要问耐药基因有什么作用呢?
目前研究发现,耐药基因的耐药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把抗生素分解,使其失效;
第二,改变抗菌作用靶点,即掩盖自己的弱点,使其无从下手;
第三,改变细胞膜渗透性,即加强自身防护,使药物无法进入;
第四,即使药物进入,细菌还能依靠药泵将药物吐出;
第五,改变代谢途径,使药效下降甚至消失 。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以抗生素对抗细菌,细菌则以耐药基因反击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类引以为豪的神奇武器开始失效甚至无效 。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相继现世的同时,抗生素的研究和发展却渐渐停滞下来 。万古霉素,因其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被称为抗生素最后武器 。然而,近些年研究人员已经在一株耐药肠球菌中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基因 。这里并不是宣扬大家不要使用抗生素,而是不要滥用抗生素 。; ;其实正常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耐药菌的增加 。但这个速度相比滥用抗生素时其实会慢很多,留给人类更多的时间,足以去研究和发现更加高效的抗菌药物 。; ;03 ;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这样做; ; ; ; ;那么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其实早在2006年,WHO就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并呼吁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 。; ;生长促进剂其实就是指在畜牧业中,作为非治疗用途使用的抗生素添加剂,目的是促进动物机体对饲料中养分的吸收和预防牲畜疾病 。; ;然而,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可能会使动物体内细菌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菌最终会因生物富集作用,最终流向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而在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要遵循以下原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