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虎文言文的寓意 象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楚人有患狐者 , 多方以捕之 , 弗获 。或①教之曰:“虎 , 山兽之雄也 。天下之兽见之 , 咸詟②而亡其神 , 伏而俟命③ 。”乃使作象虎 , 取虎皮蒙之 , 出于牖④下 。狐入 , 遇焉 , 啼而踣⑤ 。
他日 , 豕⑥曝于其田 , 乃使伏象虎 , 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⑦ 。田者呼 , 豕逸于莽⑧ , 遇象虎而反奔衢 , 获焉 。楚人大喜 , 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
于是⑨ , 野有如马 , 被⑩象虎以趋之 。人或止之曰:“是駮?也 , 真虎且不能当 , 往且败 。”弗听 。马雷呴而前 , 攫而噬之 , 颅磔而死? 。
注释

  1. 或:有的人 。
  2. 詟(zhé):惧怕 。
  3. 俟(sì)命:听天由命 。俟 , 等待 。
  4. 牖(yǒu):窗户 。
  5. 踣(bó):跌倒 。
  6. 豕(shǐ):猪 。
  7. 掎诸衢(qú):把守在大路上 。掎 , 牵制 , 此指“把守” 。诸 , 兼词 , 相当于“之于” 。衢 , 大路 。
  8. 逸于莽:逃入草木丛中 。逸 , 逃跑 。莽:草丛 。
  9. 于是:当时 , 这时 。
  10. 被:同“披” 。
  11. 駮(bó):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 。
  12. 攫(jué)而噬(shì)之 , 颅磔(zhé)而死:攫 , 用爪抓取 。噬 , 咬 。磔 , 分裂、裂开 。
译文楚国有个受狐狸侵扰的人 , 用了很多种方法来捕捉狐狸 , 但是没有抓到 。有人教他说:“老虎 , 是山里野兽的王者 , 天下的野兽见到它 , 都吓得失魂落魄 , 趴在地上听天由命 。”这个楚国人就让人做了一个老虎模型 , 用虎皮蒙在外面 , 把它放在窗户下面 。狐狸来了 , 遇到老虎模型 , 吓得惊叫并跌倒 。
有一天 , 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 , 他就在田里埋伏下老虎模型 , 又让他的儿子拿着戈把守在大路上 。他在田里大声吆喝 , 野猪逃入草丛中 , 遇到了老虎模型就返身跑往大路 , 结果被抓住了 。这个楚国人非常高兴 , 认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 。
在这时 , 野地里有只像马一样的野兽 , 楚国人披上老虎模型就跑过去 。有人阻拦他说:“这是駮啊 , 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 , 你去了将会吃亏的 。”楚国人不听 。駮雷鸣般地吼叫着奔上前来 , 抓住他就咬 , 楚国人的头被咬破 , 就死了 。
文言知识说“且”:上文“真虎且不能当 , 往且败” , 第一个“且”指“尚且”、“况且” , 意思是“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第二个“且”指“将”、“将要” , 意思是“去了将会失败” 。
“且”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 指“将近”、“几乎” 。如“年且九十” 。
  • 指“暂且”、“姑且” 。如“你且等一下” 。
  • 指“又”、“而且” , 表示并列关系 。如“贫且贱” , “连拜且泣” 。
文化常识说“駮”:“駮”古时同“驳” , 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 。
《山海经》中是这样描述的:“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 , 一角 , 虎牙爪 , 音如鼓音 , 其名曰驳 , 是食虎豹” , 意思是“外形像马 , 有白色的身体和黑色的尾巴 , 一只角 , 长着老虎的牙齿和爪子 , 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的响声 , 名称是驳 , 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