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

【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孔子所主张和推行的仁的思想是人们社会公德的基础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 。孔子所说的“吾道”正是起于仁,过程充满仁,目的归于仁 。孔子的“道”是一条济天下的路,是孔子思想的“体”礼是骨架,仁是灵魂 。滔滔者天下皆是,谁与易之 。天下就象洪水泛滥一样,没有了天下人的出路,人们普遍采取了消极,麻木,逃避 。而正是仁使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开启了济天下的一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对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君子固穷)他找到了让天下人走出滔滔者天下皆是哪种状态的路,那就是“克己復礼”“克”能,能够的意思,“已”自己,自觉的意思,“復”符合,合乎的意思,“礼”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巧笑倩兮,明目盼兮,何谓?绘事后素,礼后乎,启予者商也”诗上这两句话什么意思?描眉,画眼,涂红嘴唇要建立在白色粉底之上 。礼的建立也要有个基础么?卜商啊是你启发了我 。是的礼的建立也要有个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用呢?礼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合乎仁爱精神 。所以孔不说“克己復礼,为仁 。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焉”能自觉的依礼行事就是践行仁,因为礼合乎仁爱精神,有一天人们都能做到这样,天下自然就进入到了一个有秩序,充满仁爱的社会了 。这就是孔子的道,并且为之奋斗了一生 。这一切都源于仁 。

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

文章插图
讲仁义就是讲和谐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人人都和睦相处 。干什么事业能不兴旺呢?专讲阶级斗争的人永远是搞不好世界和平的 。
看了几篇其他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免觉得他们的回答有些幼稚可笑,在这个新时代里,却依然有太多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人,思考问题总是走极端,比如一提到“孔子、儒家思想”就不加深思,反射性地破口大骂,认为孔子的一切都该是被打倒的,感觉认识水平还停留在鲁迅先生的那个年代里 。
我来简单向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学到的知识 。
首先呢,咱们先来“说文解字”,仁这个字本身是个啥意思?一个“二”、一个“人”,说的是起码两个人之间的事,也就是说,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 。
马克思先生说“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合”,人是社会动物,这点没毛病吧?每个人根据场景不同,可以有各种关系,在家你是子女、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在社会,你是领导、下属、等等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存 。所以啊,这下知道孔子的仁学是多么的具有实用性、参考性和现实性了吧 。
那么到底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智慧是啥?或者说仁学的核心要义是啥?有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社交秘籍?当然啦!很简单但也很难,仁学核心就是听滥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推己达人”!!!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举例,“父父子子”,你想当好父母或者子女吗?不如双方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父母是子女,父母想要什么样的父母,子女是父母,子女想要什么样的子女?同理,自爱生命,就不要毁坏他人的生命,自爱钱财,就不要侵损他人的钱财,自护妻室,就不要侵犯他人的配偶.......如此一来,儒家认为,二老何愁不安康?子孙何愁不幸福?社会何愁不和谐?国家何愁不太平?天下何愁不大同?
说仁学难,难在实践,或者雅致地说难在“修炼” 。反观,当下,商品经济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多少会削弱人们换位思考的能力,让人们变得更加自私和浮躁,尘世中毕竟不好修炼啊,一旦修炼成功,那么成就也绝不可小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