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春望的解析

引言赏读杜甫的诗文时 , 评者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沉郁顿挫” 。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今天小楼就在精读杜甫经典五律《春望》的基础上 , 分析什么是“沉郁顿挫” , 以及杜甫的诗是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 。
通释《春望》一切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上 , 所以小楼先通释《春望》全诗 。
春望诗意图
春望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杜甫的这首《春望》 , 写于至德二年(757)三月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 , 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潼关 , 唐玄宗仓皇逃至蜀地 , 长安沦陷 。杜甫带着妻小逃离他居住了十年之久的长安 , 到鄜(fū)州羌村亲戚家避难 。七月 , 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 , 杜甫心系家国 , 便欲赶往灵武 , 为平判贼乱效力 。
岂知 , 当时叛军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鄜州以北 , 杜甫刚启程不久 , 就被判军抓住 , 送到了沦陷后的长安 。不过杜甫官小 , 没被囚禁 。次年三月 , 被困在长安的杜甫 , 见国破家亡 , 感时势动乱 , 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国 , 指国都 。国破指长安陷落 。
国都陷落 , 山河依旧历历在目 , 春天到来 , 城中草木繁深 。
首联写景 , 妙在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司马光说:“‘山河在’ , 明无余物矣 , ’草木深’ , 明无人矣 。”山河在 , 实际上就是说 , 只有山河还在 , 其它都不在了;草木深 , 因为战乱 , 人或死或逃 , 城中无人 , 所以草木就长得特别繁盛 。两句虽是写景 , 背后却暗含了一个动乱的时代 , 隐藏着诗人内心巨大的悲恸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时 , 时局 , 时势 。
感时与恨别是互文 , 指诗人因为时局动乱、亲人别离而感伤忧恨 。
这一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 一种是诗人因感时恨别 , 看到花不觉得赏心 , 反而溅泪 , 听到鸟鸣不觉悦耳 , 反而心惊 。另一种解释是这一联纯为拟人 , 指花鸟亦感到了时势的动乱 , 感受到了人间的别离 , 所以花也流泪(花上沾露 , 仿佛流泪) , 鸟也悲鸣 。
小楼觉得 , 第二种解释更好 , 花鸟的形象更为鲜明 , 诗人的情感表达也更为含蓄 , 而且 , 从草木到花鸟 , 主体的顺承更流畅 , 这一联恰好在律诗“起承转合”中起“承”的作用 , 所以小楼觉得 , 这一联的主体是花鸟 , 而不是诗人 。
其实这两种解释虽然有别 , 但情感是相通的 , 花溅泪的背后 , 亦是诗人在流泪 , 鸟惊心悲鸣的背后 , 也是诗人内心的惊惶 。花鸟与诗人在情感上是融为一体的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烽火 ,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 借指战争 , 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
家书 , 家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