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千年,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儒家思想如何发展的?( 二 )


但是董仲舒提出“天然感应”也是有原因的,一来,巩固君主的权利,提升君主的权威,二来也在利用“天的惩罚”束缚君主,强调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
基于此,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实则是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环境进行扬弃和改进而来,符合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而其思想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对君主权利的巩固 。
到了唐代,儒家思想又因为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改变 。唐代经历了魏晋玄学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渐渐下跌,道家以及佛学思想更具优势 。为了与道教和佛教竞争,儒家思想在韩愈、李翱等思想家的努力下,开创了新学风 。
汉代时期,到韩愈、李翱之前,儒者主要就是对古代经典进行注梳、训诂,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大抵就是在强调名教理法,但是却缺乏对名教理法内在合理性的思考,这容易导致理法僵化成教条,容易衍生“伪”,也容易束缚人的“内心” 。
受到佛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心性学说,强调正心、诚意以修身,继而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其对“正心”、“诚意”的重视,并借此将内在修养和外在明教结合,让名教理法不再是类似“外在束缚”的存在,将其上升到内在理性的需要 。
这一点,也是极其符合当时佛家与道家学说盛行的大环境的,毕竟,佛学与道家学说,比较注重心之自由,在人的身心修养上,往往给人的启发更大 。而儒家在此之前更多强调外在就事论事的名教理法,对于名教理法于人之内心自由的束缚尚未有太大考虑,这自然导致其比不过道家和佛学 。而当时尊崇儒家思想的思想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继而借鉴吸收佛学、道家在“心性”上的研究,发展创造了唐代的儒道哲学,将外在名教礼法,上升到内在理性需要这一高度 。
唐代的儒道哲学,一来照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二来,将外在名教与心性修养结合起来,让名教礼法不再是类似外在教条的僵化规则,而是人的内心认同,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照顾到了人之内心的感情需要 。唐代儒道哲学超越现实名教礼法,并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最求层面,被宋明理学发扬光大,而这一思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经就提出过“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人是理气合一的,而理是至善的,人的心不动时,心与理同,是至善的,但是人心一动,就有了情,而情就有善恶的分别了 。与人性不一致之过度的情,就是恶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度之欲 。所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消灭人的“过度之欲” 。
到了王阳明时期,王阳明选择性借鉴和吸收了朱熹等前人的思想,又在孟子之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思想,而其“知行合一”更是对后世影响巨大,旨在强调人先天具有良知,人的善念是良知的“行”,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指导行为的“念头”需是符合人先天之善的良知的,否则人的行为就不符合自己的天性,属悲哀的存在 。
我们不难看出,从唐代的儒道哲学,再到宋明的理学与心学,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这一点,首先说明人们渐渐从现实层面的物质追求,上升到了精神追求 。其次,也说明,外在礼法之僵化运用,衍生了许多“伪君子”,而对“心性”之修养的重视,也表明了人们对“虚伪”的排斥 。
人类社会渐渐发展成熟,人的需要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儒家思想也渐渐从外在名教转变成内在心性修养,儒家在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的儒家思想同样也是与时俱进下的产物,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儒家思想 。我们看待儒家思想,不要因它发源自几千年前,就说它是“旧的”、“落后的”,儒家思想能够发展到今天,它的传承没有断裂过,那么它的创新与发展也没有停止过 。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发展到后面宋明时期,以至于到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时间长河中根据人的需要展现其不同的特色,通过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出,人越来越注重“心性”修养 。而儒家思想,也同道家、佛学思想一样,对现代社会之人之“心性”修养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