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相对论附含有唯心论?

这是基于对哲学(什么是唯物和唯心)和科学(什么是科学)的双重错误认识 。
因为在过去那个年代(你懂的)人们盲目的崇拜所谓的哲学,以为哲学是指导其他的学科,甚至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外行领导内行”等等思想 。你还记得我们把那些死的或者活的人封为“哲学家”嘛 。
然后因为我们这几位哲学家,相信的是唯物主义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唯物主义就是对的,唯心主义就是错的 。所以,在我们的这个话语里,实际上,贴唯心主义的标签,只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很高级,站在很高的层次上来批评对方是错的 。
可是哲学并不能这么简单的去分的啊!甚至很多哲学家是不能简单的区分成唯物或者唯心的 。
然后,基于那个糟糕的年代,闭关自守,对于科学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比如只是觉得科学是有用的,甚至觉得科学就是正确的 。所以在另外一句话里面“你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 。科学就是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吗?同样并非如此!
可是呢,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已经站队“唯物主义”“我们就是科学的”之后 。一切不同的意见,都被贴上了相反的标签了 。
那个时候,包括到现在,很多人还是看不懂相对论 。所以,就给它贴上错误的标签,甚至那个糟糕的年代,我们跟在苏联后面,批判爱因斯坦 。这简直就是科学和社会发展史上的大笑话 。可它确确实实就发生了 。流毒一直持续到今天 。

为什么有人说相对论附含有唯心论?

文章插图
凡是这么说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相对论 。其实很多人对于相对论的理解都是来自于爱因斯坦说的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在这个解释中,爱因斯坦尝试用一种相对比较容易的方式让大家理解相对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效应:那就是运动的坐标系中,时间会流逝得更慢,也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 。
但是,这个解释虽然巧妙,但是无形之中却给人带来了很多误解,让人觉得相对论讨论的是人的“感受”,爱因斯坦这么说好像人的观测会改变物理规律似的 。
而且在很多物理科普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会下意识地用一个观测者,方便大家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比如说科普中说起来狭义相对论得“钟慢尺缩”效应的时候会说到所谓的“双生子佯谬”(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一个人乘坐高速火箭离开地球、回到地球的时候他回比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更加年轻 。
所以人们自然会认为,相对论效产生的影响影响是针对人的,人们一定是需要去“感受”相对论效应,相对论效应才能够存在 。
但是实际上科普作家们之所以会用人来打比方,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切身地去体会这些物理现象,而相对论效应影响的是人的“感觉”吗?不是,相对论效应影响的是人身上所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人体内化学反应的速度变慢了、人脑中的电信号传播速度变慢了,这才是双生子佯谬中人变的年轻的原因,而不是什么人的“感受” 。
在真正的科学应用中,相对论效应根本就不需要人去感受,“人”不是必要的,比如说在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导航卫星,我们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高速运动的卫星上的原子钟因为相对论效应而产生的微小的“变慢”的效应——换句话说,这个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的感受在其中 。
狭义相对论的两大理论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和“等效性原理”,光速不变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已经经过无数实验证明过的结论(如下图所示就是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
而“等效性原理”说的是不同的惯性坐标系内物理规律相同,这就是明显是在去中心化,恰恰是在反对唯心论——因为不会存在一个绝对观测者 。这才是最重要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