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名句赏析理解 春望的赏析题及答案

春 望 【唐】 杜 甫(图文|善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诗歌大意】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写作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
【理解默写】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炼字炼词】【春望名句赏析理解 春望的赏析题及答案】1.品析“破”字与“深”字的精妙之处 。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
3.一个“搔”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
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以至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
【意象意境】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
2.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
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
【名句赏析】1.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
2.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答:“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战乱中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