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译文简短 荆轲刺秦王翻译及注释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 。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
【荆轲刺秦王译文简短 荆轲刺秦王翻译及注释】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
译文: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