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讲解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人草木茶禅文化
据史籍记载,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段有关“寒食节”起源的故事 。
在晋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19年,其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对他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注: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粮食被偷,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他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为了感念他的忠臣之志,将他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 。
人草木茶禅文化
“寒食节”是在每年公历“清明节”的前一二天,以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寒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祖扫墓、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不变的 。
人草木茶禅文化
“寒食节”的起源,相信大家已经了解,然后我们来了解其文化风俗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及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以介子推忠孝廉洁的精神为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乃至如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以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现代社会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寒食风俗有禁烟、扫墓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让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吧 。
人草木茶禅文化
“寒食节”的习俗,1、扫墓祭祖: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以沾先祖德泽 。2、禁烟、寒食:古时家家都禁止生火,吃寒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禁烟到如今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 。3、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以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坟前插柳、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和门皆插柳等,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4、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5、踏春、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等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
人草木茶禅文化
最后,我们来看看有关“寒食节”的诗歌 。在《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我们简单说说几首诗歌 。如果朋友们有喜欢“寒食节”的诗歌可以在下面留言评论 。
人草木茶禅文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 。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 。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 。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