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艺术史上的“活皮影”-弦板腔文化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而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而陕西的皮影戏更是皮影艺术的杰出代表 。皮影艺术分为三大类,而陕西的“活皮影”也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间特色及习俗 。
本期的陕西文化为大家带来陕西的活皮影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一、陕西皮影艺术特征
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 。陕西影戏又称“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 。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
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 。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 。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 。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 。
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 。图1可谓乍看眼花缭乱,再观精美绝伦 。
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 。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 。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 。
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比德表现 。皮影艺人从陕西社火脸谱、地方戏剧脸谱吸收借鉴了色彩的搭配程式,尤以净角的花脸呈现的特征最为明显,不同色块组合的隔色渲染细致描绘,配合变化有致的镂空线条,形成角色各异的脸谱程式,是陕西皮影中的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 。
施彩上非红即绿的大众审美意识,反映出陕西人民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特征 。红绿黑色的对比运用在繁复的景片中的庙宇楼阁、树木山石上,与影人的色彩相呼应,使影窗上的整体色彩效果和谐一致,色调温暖鲜明而沉稳 。神仙朵子中的天官、仙姑、童子、等神话形象及想像创造出的奇灵异兽,赋色主观、夸张浪漫、幻想奇特,常见的有红绿相映的祥云、火狮子、大绿色的麒麟、大红色的飞龙等 。皮影艺人及尽想像之能事,创作构思不拘一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