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挫折励志故事简短 贝多芬励志故事及感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月光曲》曾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 。
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
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一个普通的房间里,16岁时贝多芬来到维也纳见了莫扎特,弹了一首即兴的作品,莫扎特立刻说,日后这个少年必成大器 。
28岁时遭遇耳聋的折磨而几乎自杀,“我本想结束生命,但艺术把我拉了回来”,贝多芬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在遗嘱中写道 。的确,艺术在很多时候可以拯救一个艺术家 。
之后他写了安身立命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确立了自己的音乐特征 。它节奏突出,旋律鲜明,大气磅礴 。先是献给拿破仑的,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愤而题写“献给一位英雄” 。它其实完全是自身的写照 。
管弦乐队充满动力的旋律起伏向前,宛如一列战车驶去 。这样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从来没有过,我每次听都感觉很振奋 。
在社会上贝多芬是反抗的化身, 贝多芬见了王公贵族非但不脱帽致意,反而从他们中间径直穿过 。用英国作家萧伯纳的话说,他就像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 。
贝多芬衣着邋遢,不修边幅,有一次差点被当做流浪汉给抓起来 。也难怪,谁能相信这副躯体内有着最为奔腾激荡的灵魂 。那种狂放不羁让我想到盛唐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据说连他去世的那天晚上都是雷电交加,闪电划过,贝多芬向天空伸了伸胳膊,仿佛人生的路还没有走完,然后颓然倒下 。
作为一个阳刚之气十足的平民作曲家,贝多芬是渴望爱情的 。然而贝多芬一生未婚,这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不无关系 。能真正让他动心的女子,往往因贵族身份而不可能下嫁于他 。即便是女孩自己同意,她们的父母也绝不会同意 。在贝多芬的爱情故事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是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三封从未寄出的信件,是贝多芬写给他永恒的恋人(Immortal Beloved)的情书 。因为信的末尾只有日期却没有年代,更没有提供收信人的线索,使得这位恋人的庐山真面目扑朔迷离 。这也成为研究贝多芬的重要史料 。我们来摘读第二封信中的几句,“早安,七月七日,你就这样占据了我的思想,我永恒的爱人,没有你,我在爱的世界里寸步难行 。要沉静,我的生命,我的一切 。因为只有沉思默想我们的存在,才能完成我们共同生活的目标,那颗最忠诚的爱你的心永远不会迷失,永远属于你的、永远属于我的、永远属于我们的” 。
经过专家的推断,有人认为这三封情书,写于1801年,(另外一个说法是1812年) 。收信人是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 。那年7月6日凌晨4点,贝多芬到达了波希米亚温泉小镇特普利茨(Teplitz) 。到达后的当天早上,他开始写这封情书 。晚上又接着写,第二天早上又加了一页 。里面用的就是有“永恒的恋人”的称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