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度严厉 这类父母碰到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最喜欢用的归因模式就是——“溺爱” 。而他们所认知的溺爱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过度干预的教养模式,是一种不顾孩子内在真实需要,一股脑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到孩子的生活中 。所以这类严厉的父母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溺爱”的情况下,为了对抗溺爱所带来的后果,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非常相信,孩子要变得坚强必须要经历挫折,在某种层面上这种认知也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区别就在于挫败感、失落感、无力感,这些负面的感受不该是由父母人为创造出来的 。比如为了让孩子学会等待和自律,在TA要求某样东西时,刻意的延迟满足或不满足,让孩子绝望的哭的歇斯底里 。或者在孩子遇到挑战手足无措时,告诉孩子一堆看上去无比正确的道理,并施加压力期待对方能立刻做到、坚持下去 。你不能这么没用;你要坚强; 你不要怕他;你要好好说,不要一直哭; 早知道这样你之前干嘛去了; 让你听我的不听,你看吧…… 并期待以这样的严格要求让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的人 。这!样!是!没!用!的! 孩子能够成功的走过挫折,是因为在他们受伤无助时有父母坚实温暖的拥抱,在支持和陪伴他们 。父母不带评判和焦虑的,稳定而接纳的支持可以启动孩子内在力量,让孩子可以去面对困难,并且久而久之这种稳定而接纳的力量会逐渐被孩子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格背景 。但是很多父母给的是评判和焦虑,所以没有任何悬念的,他们的孩子自然是把评判和焦虑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
03、孩子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如何在生命中做各种各样的选择 。可是我如何能教会别人做选择这件事呢?答案就是不用教,让他们多去做就好了 。因为一旦我开始告诉她们选择的答案,或者直接帮她做选择,我就不是在给予孩子学习选择的能力,而是在剥夺她们学习选择的能力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她做了一些选择,但结果她自己并不满意的情况下,不带评判的陪伴她,而不是乘这个机会,利用她的脆弱来彰显自己的正确,告诉她,你当初没有听我的建议是多么愚蠢 。这样做,我不仅失去了支持她的机会,也失去了她的信任,如果我这么做,她除了学习到,“犯错之后千万不要告诉我妈”之外,什么也学不到,而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也不是所有父母想要的 。如果明明知道这样做不会有任何好结果,还是忍不住想批评教育一番,那是因为自己在当下失去了中心,内在的焦虑和无力被勾出来了,那就乘这个机会好好面对自己的功课 。碎碎念 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养孩子这件事,更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了 。当你学会了对孩子不够完美的选择有更多的接纳,自然也就能接纳自己很多个时刻不够完美的选择了,本质上来说,在这个生命的学校里,父母和孩子是校友关系 。父母和孩子,不就应该是这样彼此犯错再彼此原谅,相互陪伴着成长吗?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岂能三言两语讲得清,如何教孩子思考,重在于生活高质量的陪伴,教育就是慢慢渗透的过程 。
这其实是两件时间,会思考了不一定就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会思考,而是家长限制了他们思考的能力 。
生活中太多的家长喜欢替孩子做决定,你要这样……你不许这样……这样好……那样不好……,确实,这样你会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但也培养了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当我们家长在抱怨孩子没有主见的时候请反思,是谁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
- 孕妇转氨酶高如何调理
- 如何使皮肤变白?
- 如何做苦瓜好吃简单
- 用烤箱如何做鱼皮花生
- 兰州糟肉如何做
- 客厅没有窗户如何化解 家里客厅没有窗户风水不好怎么办
- 如何做气泡茶
-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端,学龄前儿童口腔该如何预防保健?
- 长安汽车怎么启动 长安汽车auto怎么用?
- 仪表盘上出现扳手怎么解除大众 仪表盘上出现扳手怎么解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