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列传赏析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三 )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原文】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⑤ 。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 。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 。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举整数而言 。⑤空:空乏、穷困 。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 。糟,酿酒剩的陈渣 。糠,粮食之皮 。不厌:吃不饱 。厌,写作“餍” 。饱 。⑦卒蚤夭:终于早死 。蚤,通“早” 。夭,过早地死 。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 。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 。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 。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 。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 。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 。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 。(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 。(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 。不敢轻举妄动 。(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 。径,小路 。引申为邪路 。
【译文】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 。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②,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③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④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⑤?
【注释】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 。语见《论语·卫灵公》 。为,与 。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 。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彫” 。句未有“也”字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④见:同“现” 。显露 。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 。《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 。《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 。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 。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