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刺客列传翻译及注释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原文: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齐桓公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 。
【刺客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刺客列传翻译及注释】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家伙根本算不上刺客,但是司马迁把他放在刺客列传的第一个 。
人家的本职是个将军,但战绩不咋地,三战三败,偶尔客串挟持个人质,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不管怎么说,勇气可嘉,刺客玩得就是一股气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勉强算是刺客吧 。
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曹沫 。

曹沫是个鲁国人,很能打 。
然并卵 。
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是单挑,而是群殴,所以鲁沫个人再能打也没办法改变齐国强鲁国弱的局面 。
齐国军队来了,曹沫带着鲁国军队上了战场,结果三战三败,丢失了不少国土 。

春秋时期是一个很讲“规矩”的时代 。
明明齐国拳头大,但还是要搞个外交仪式,在法理上确认占到的便宜 。
在一个叫“柯”的地方,牛气哄哄的齐桓公和忍气吞声的鲁庄公碰头了 。
原定计划是: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和礼节,两国确定现有领土的划分按照实际占领为准 。典型的霸权主义!
虽说打败仗有各方面的因素,但曹沫毕竟是直接责任人,所以他很不甘心,出来搅局了 。

盟约的仪式很庄重,也很无趣,作为失败者一方的鲁庄公更是憋屈 。
总算完事了,作为胜利者一方的齐桓公正准备向前几步,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讲 。
这时候,激变陡生 。
齐桓公的脖子上被架上了一把匕首,正挨着颈部大动脉,左右一阵哗然,然后又安静下来,谁也不敢上来 。
拿着匕首的人正是鲁国军队的主将曹沫 。

那一刻,齐桓公或许在责怪安保工作的疏漏,或许在责怪自己不够警惕 。
场面有些尴尬,齐桓公定定心神,语气还算平稳地问了一句:“你想干啥?”
身为劫持犯,曹沫倒是很冷静,毕竟春秋时期,还没有一枪爆头的狙击手 。曹沫说了好长一段话,大意就是齐国很过分,鲁国很悲催,我很不高兴 。
齐桓公不可能和这么一个武夫同归于尽,虽然说不想把已经得到的好处让出去,毕竟也是士兵们打生打死流血流汗换来的,但形势比人强,冷冰冰的匕首就在脖子上 。
齐桓公很光棍地承诺,这次仗白打了,我们占了多少地,就还你们多少地 。

曹沫一看目的达到,既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自杀谢罪啥的,直接把匕首一扔,走下高台,站到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好像啥事也没有发生过 。
齐桓公那个气啊!这就完了?你不该给我个交待吗?
眼看齐桓公有暴走的趋势,一旁的宰相管仲拉住了齐桓公,人家手段下作了一点,但是你是国君,虽然是在胁迫下做出的承诺,但不能说话不算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