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三 )


再次,《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名气非常大,他出身于文化世家,他的父亲司马池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曾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编写史书的工作,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资治通鉴》 。
此外,司马光不但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很早就立志编撰一部史书,而他编撰史书的主要目的总结历史经验,为最高掌权者提供政治管理谋略,他研究历史,为的是“资于治道” 。更重要的是,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特别是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之后,高太皇太后听政,她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为了清除改革的政治影响,她把同样反对改革的司马光应召入京主持国政,次年让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罢黜新党,废王安石新法,主持“元祐更化” 。有如此丰富的政治经验,司马光从政治家的角度去编写历史书,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为最高统治者“资治”的历史经验 。
难怪,当年宋神宗认为该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于是赐名为《资治通鉴》,他并且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神宗皇帝正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待《资治通鉴》的,他认为它对于治理国家很有借鉴意义 。神宗所关注是历史经验中的帝王谋略,他是把《资治通鉴》等成一部政治谋略书来读的 。
所以,尽管有不少人把《资治通鉴》当成是一部史书,它也确实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但是,如果从谋略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从作者编书的目的、当时最高掌权者的评价,还是从编书的立场和编写所侧重的内容来说,《资治通鉴》更像是一部政治谋略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谋略文化经典著作 。
最后,司马光除了在史书有附论中的议论谋略之外,还在编写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注重于从帝王谋略的角度去总结历史经验,在记述历史时,重点探索帝王治国的贤明之道,而对于其它治理方式,比如平淡的历史事件等是忽略的 。
司马光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中,写隋唐五代的达371年,占全书40%,而隋唐中,他对贤明政治时期如“贞观之治”等的编写是最为详细的 。其它如“文景之治”等也写得较为详细 。这显露了司马光的用意,描写历史是为了总结贤明政治的经验,所重视的是帝王的治国谋略 。
显而易见,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正是本着“资政”的目的,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精选辑要,他所重视的不要并非仅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显赫人物的真实历史,而是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对于治理国家的“资于治道”意义,所关注的是值得借鉴的历史谋略 。显然,对历史的记录并非是编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而寻求治政之道,为的是总结历史兴衰规律,分析历朝历代的制度优劣,权衡各朝的政策利弊,探讨朝廷的用人得失等等,这些才是编写《资治通鉴》的真正目的 。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历代政治家,包括现代伟大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资治通鉴》,因为这本既是历史书又是谋略书的巨著,蕴含着深远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管理智慧 。
俺是临时抱佛脚!
感恩邀请 。前些年花了三年多才看完的,文白各一遍,非常有成就感,当时感觉整个人气场都强大了许多 。最大感受就是,人性几千年来就没怎么进化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