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谢谢系统邀请 。
现代社会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第一问有多少人,确实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没有实地调查了解过,所以不可能知道,况且调查了解也不一定能掌握到有关个人读书的问题 。估计有人在读,读完读不完就不知从何谈起了 。我读过《资治通鉴》,可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一小块一章节地读过 。这样也就可以凑合地回答第二问,确实是有感受的,从中可以明白一些道理 。像照镜子一样,也能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读过是大有益处,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资治通鉴》值得学习借鉴,如果有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学习一下还是有益处 。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提高,在不断提高中很好的运用,去认知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切不可照搬照抄,做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必须面对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正确抉择,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
读的人可能不多 。
读过后会觉得很可怕 。
读完《资治通鉴》是很艰苦的,那怕是略览 。全书共计三百万余字,加上生僻字、典故等,普通读者又不可能一一查询 。有的地方只能是半懂不懂的糊弄过去了 。
一天读两章较为适宜 。顺利的话,估计也得两年阅毕 。特别是参加工作的人,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去持续阅读这种文言文大部头 。那么耗费的时间就可能更久了,听说毛主席读了十七遍,实在太厉害了 。
司马光除了砸缸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奉旨编撰了这部彪炳史册的巨著 。同记传体不一样的是 ,《资治通鉴》就是流水账,多数时候看到后面,因为时间间隔太久前面也忘记得差不多了 。用来学习古文找找感觉也许更适合 。真要记住这繁芜的历史脉络太难了 。
对于普通读者,囫囵吞枣似的啃下的估计也有不少 。精读的可能就凤毛麟角了 。读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章节可多作停留,不喜欢的匆匆阅过就好 。
《资治通鉴》的可读性应该是好过绝大多数官修历史 。较之史记亦无逊色 。
谢邀!很惭愧,没读过巜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 。只知道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所著,是为皇帝总结历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为皇上提供参考 。
据我观察,身边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很少有研读《资治通鉴》的,偶尔见几人也是草草浏览,我自己也是没有系统地研读《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是北宋朝文学家司马光组织编纂的,历时19年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一共294卷,也称:“通鉴” 。
全书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事件为条目,从公元前42019年(周威烈王)写起,到公元959年征淮南止笔,历经16朝,1362年,主要是记录皇室历史事件和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大事 。
读完《资治通鉴》一书,感知厚重的皇家历史,感受颇多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线,也谈到各朝代、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历史人物议论解析 。从研读中,知悉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皇权政治)政策的解读,以供后世阅读借鉴,以史为镜 。
宋神宗阅后,点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此钦赐《资治通鉴》书名 。因此,该书也是一部为帝王将相政治服务的官方书籍,对推动历史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资治通鉴》取材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可谓取材广博,又集中统一编纂,可谓精编细审 。记录的历史事件跨越国土超过万里,涉及人物超过千万人,时间跨度达到一千多年,全书近三百卷 。
总之,《资治通鉴》一书,文章结构合理、构架精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言简意赅 。司马光是大文学家、史学家,治学严谨,史料仔细选择,并记录编写的过程的程序,编成“考异”,随《资治通鉴》流传后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